適配高質量發展:構建高質量社會信用體系
來源 : 訪問次數 : 發布時間: 2024-08-06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7月31日,圍繞“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釋放了哪些信號?”主題,《信用會客廳》第一場在線研討會圓滿召開。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謝新水應邀出席研討會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謝新水的發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新時期黨的重要的綱領性文件。《決定》指出,要緊跟時代步伐,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要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決定》不僅要求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全面推進制度創新,而且也突出問題導向,要求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也要建設強效的監管機制,提升監管能力。要正確處理好經濟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決定》釋放了多個方面與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信號。
《決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必然要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從理論上來看,改革舉措或政策本質上是公共承諾。《決定》提出的300多項改革舉措,是黨和政府決定在哪些領域推進公共政策改革和建設的承諾。《決定》提出了兩個改革任務的時間節點,一是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都是黨和政府提出的重要政策承諾。《決定》所提出的政策目標是否能夠順利完成、成效如何、人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如何,就是一個不斷增強政務誠信的過程;同時這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促進商務誠信、司法公信和社會誠信不斷建設提升的過程。
《決定》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全會強調,要建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這就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因為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高水平、高質量的信用是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源泉,對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可以預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將加快推進社會信用立法,強化信用信息共享和應用,完善信用監管體制機制,以此來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投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決定》明確提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的具體任務。全會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許多復雜矛盾和問題,必須克服種種困難和阻力,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的相適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我們認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解決社會復雜矛盾和問題的重要抓手;是推動改革和發展相適用的重要路徑。具體而言,建設高質量的社會信用體系,推動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等重要誠信類型高質量發展,是解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各類復雜矛盾和問題的重要抓手;是推動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相適用的重要路徑。《決定》提出了“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的重要任務,在信用監管方面,《決定》提出了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環境信用監管體系等任務。這些任務對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促進信用監管制度的體系化和法制化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決定》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長遠任務,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力。《決定》提出要加強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用的生產關系,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素集聚,大幅提升生產率。我們認為,促進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之相適用。(1)政務誠信是第一誠信。如果政府的誠信水平不高,產業政策和治理體系就很難充分發揮作用。或者說,只有形成高質量的政務誠信,才能為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提供基礎和保障。(2)商務誠信是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保證。(3)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快速發展,各種人工智能平臺也帶來了諸多誠信問題包括虛假信息、知識產權問題,還有很多欺騙行為如非法的AI換臉引發了社會交往危機。所以,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建立健全與之相適用的信用制度和監管制度非常關鍵。《決定》也提出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機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的任務。
《決定》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任務,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密切相關。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優良的文化傳統,誠信、協商合作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但要弘揚我國積淀深厚的傳統誠信文化,而且要不斷建構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和現代誠信文化。只有不斷加強誠信教育,才能不斷提升全社會的信用意識、信用水平,才能不斷提升政府的信用法治建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建構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誠信文化支撐。
總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釋放的信號表明,未來我國將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機制特別是信用監管機制建設,全面提升全社會參與誠信建設的方式,打造誠信社會、優化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從而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決定》提出,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體制機制弊端,這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巨大動力;這意味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打破部門壁壘、推進信息互通、加強聯合懲戒,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社會信用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和法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