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今年以來,市財政局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富民強市的各項部署,傾斜財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強化調控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改革創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項工作扎實有序推進。上半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20.4億元,增長18%,高于全國、全省平均增幅,在全省17地市中排第2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4位,稅收比重為81.5%,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06.9億元,增長32.9%。
(一)傾斜財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年,市財政安排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達165.6億元,民生支出占比提高1.7個百分點。主要抓好5個方面工作:
1.持續加大惠農投入力度。安排5億元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補貼標準提高至每畝126元(比上年度提高5元,共395萬畝),惠及85萬種糧農戶。安排7882萬元,實施農產品良種補貼,小麥、玉米、棉花三項實現全覆蓋。安排2億元,用于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農田節水灌溉工程等。統籌資金3.2億元,支持四市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改造。安排1500萬元扶持受H7N9影響的家禽業穩定發展。
2.支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安排5000萬元,對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和困難人員從事微利項目給予補貼。安排6644萬元,為3.2萬人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安排1000萬元,為應屆大中專畢業生每人發放500元的一次性求職補貼。安排2.2億元,提高政府開發崗位和靈活就業人員補助標準。
3.提高對困難群眾的保障水平。將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480元調整為54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3000元調整為3420元。對農村低保家庭每戶發放冬季取暖補助400元。市區兩級籌措資金19.9億元,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住房。籌措3050萬元,用于農村危房改造補助。
4.大力改善教育條件。安排6000萬元,支持新建、改擴建200所幼兒園,提高普惠性幼兒園補助標準。安排7.2億元,支持推進教育“千萬平米”社會公共設施教育項目建設。安排2.1億元,支持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支持新增農村專用校車600輛。安排7800萬元,支持做好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保障全市約12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5.支持醫療衛生保障提標擴面。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從240元提高到300元,新農合個人籌資標準提高至75元,年度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17.2萬元。將我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35元/人。實施大病醫療特殊救助,實現針對救助對象的“一站式”即時結算。市區兩級財政安排2688萬元,對孕產婦產前篩查和新生兒先天性遺傳疾病篩查項目進行補助。
(二)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統籌資金13.6億元,支持搭建市、縣、鎮三級新型農村社區投融資平臺;設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傳統農村集聚類社區建設;投入3億元,支持泊里、藍村等五個試點小城市建設發展。積極推進主城區危舊房改造項目市級平臺貸款融資工作,落實64.6億元授信額度。
(三)支持重點項目建設
爭取2013年中央財政代理我市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1億元,比上年增加6億元;爭取上級財政公共預算補助資金48.7億元,同比增長42.5%,為市政基礎設施、民生社會事業等項目建設提供財力保障。統籌安排資金9.9億元,支持大沽河堤防、攔河閘壩和信息化管理工程。安排藍色經濟專項資金2.5億元,支持海洋產業發展和海洋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安排1億元技改資金,帶動實施200個投資過千萬元的技改項目。
(四)積極服務企業發展
全面落實2012年以來2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暫停、后置征收等政策,落實省級以上園區工業項目落地審批“零收費”。周密細致地準備“營改增”試點工作,采取“倒排工期、逐項分解”的方式,將122項任務分解落實到責任單位,上半年已完成試點納稅戶的接收確認、業務培訓、征管系統升級改造等重點工作。籌措資金7700萬元,鼓勵廣大中小外貿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爭取中央資金近2億元,打造我市外貿公共服務平臺體系。舉辦“財政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體系解讀”活動,為1000余戶中小微企業講解財政扶持政策。積極開展雙月奮戰和集中專項服務活動,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調研等方式了解企業的困難,上半年走訪企業30多戶,解釋回復問題70余項,為企業提出發展建議20多條。為我市企業爭取節能補貼21.5億元,累計獲補貼資金占到全國的1/4。
(五)改革創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1.資金安排體現效益原則。優化預算編制工作,要求所有項目都要確定績效目標,編制時間比往年提前四個月,為項目論證、研究和細化提供了充裕的時間保證,促進預算編實、編細、編準。將預算評審與政府采購、資產管理有效結合,預算評審結果成為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上半年,累計完成評審90項,平均審減率10.4%。
2.資金使用體現節約要求。嚴控財政資金“閘門”,部門專項支出實行零增長,嚴格按控制指標對出國費、招待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會議費、水電油等“五項”經費進行把關,對超指標業務停止支付、不予結報;對行政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的“三公”經費、公務卡管理使用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建立政府采購“網上超市”,降低采購成本。
3.財政管理更加公開透明。通過多種渠道向社會主動發布各類信息5464條。首次進行預算批復備案,報送人大審議的部門預算數量達到80個。布置2012年度“三公”經費支出情況和2013年“三公”經費預算情況的統計工作,認真做好公開的各項準備。
上半年財政總體運行良好,但與對標先進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如財政增速趨緩,增收壓力較大;區劃調整后財政體制還有待完善;財政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較為薄弱;財政資金監管機制需進一步加強等等。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下大力氣抓好節支增效工作
強化預算約束力,嚴格控制追加預算;清理結余結轉資金,從預算編制、完善制度等方面入手,推進支出預算執行全面提速,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深化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改革,擴大預算評審和績效評價范圍,完善項目評價實施體系,努力將公共財政資金花在“刀刃”上。按照省統一部署和要求,推進“三公”經費、行政經費公開工作,加大社會監督力度;嚴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支出,研究控制培訓費、會議費的制度措施,壓縮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將更多的財力投向民生領域,確保民生投入在財政支出中的占比連續提高。
(二)扎實推進“營改增”試點工作
通過模擬運行,及時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確保實現8月正式開票,9月申報繳稅,改革順利啟動、平穩運行。研究出臺財稅扶持政策,建立市區分擔機制,幫助稅負增加的試點企業在新老稅制轉換過程中實現平穩過渡。圍繞“營改增”試點工作的開展,鼓勵企業加快二三產業分離。“營改增”實施后預計每年將為我市企業減負4.7億元。
(三)健全財政對經濟的政策支撐體系
突出支持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理順土地和資金扶持政策,完善西海岸經濟新區等重點區域財政管理體制,采取專項補助、體制結算和轉移支付等方式,支持西海岸經濟新區、藍色硅谷核心區和紅島經濟區發展輻射帶動戰略實施。繼續理順市與區(市)的支出責任,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強區(市)財力自主支配權。
突出支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統籌科技等專項資金,支持打造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技術創新工程和高新技術孵化器建設。設立市級天使投資引導資金,增加科技風險投資供給,支持種子期、起步期等創業早期的企業發展。
突出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政策資金支持,加大財政資金與政府可控資產、資金、資本、資源的統籌力度,對政府債務項目融資實施監管,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增強保障能力。積極探索政府扶持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找準財政杠桿撬動支點,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
(四)健全財政監管機制
延伸公共財政資金的監管鏈條,對重大項目和大型活動實行財政直接監管和財務統管,實現公務卡、國庫集中支付、動態監控制度在各區市及鄉鎮的全覆蓋。推進財政專項資金、行政事業性資產、政府投資項目和政府采購的網絡化監管,由紀檢監察部門與財政全過程同步監督。加強政府性債務監測分析,建立政府隱性債務監控制度。深化政府采購“管采”改革,將政府集中采購納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統一管理。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