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外經貿工作堅持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和諧發展”為重點,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基本達到了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要求。
2006年外經貿工作基本情況:
據初步統計,全年完成進出口總值365.6億美元,同比增長20%;其中,出口216.5億美元,同比增長23.1%;進口149.1億美元,同比增長15.9%。外管局到賬資金18.3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外資方面,全年共批準外商投資項目1398個,實際使用外資36.5億美元,占全省的36.5%。對外經濟合作方面,全年完成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額4.46億美元,營業額4.0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8.7%和49.8%;批準境外投資項目60個,同比增長7.1%。
主要特點是:
1、外貿進出口日均1億美元,外貿口岸大市的規模水平開始顯現。我市進出口總額在2004年和2005年接連突破200億美元和300億美元的基礎上,2006年將達到365.6億美元,居副省級城市第4 位,歷史性實現日均進出口1億美元。與此同時,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占比繼續提高。2006年我市機電產品出口達到82.94億美元,同比增長30.8%,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達到38.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5.36億美元,同比增長51.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達到11.7%,比去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
2、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拓展,項目質量進一步提升。一是循環經濟和環保領域利用外資取得初步突破。引進并儲備了一批質量較高的大項目,如風力發電零部件企業蒂森克虜伯德楓丹軸承和貝克曼鋼結構正式開工建設,西班牙的海水淡化項目已經奠基。二是現代服務業項目加快進入。兩大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和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先后落戶我市;香港招商局碼頭部分泊位正式投產;德國杜斯曼集團在我市合資設立的杜斯曼物業管理(青島)有限公司,是我省第一個外資物業管理項目;渣打銀行、東亞銀行青島分行相繼開業,我市外資銀行金融機構達到8家。三是大項目成為利用外資的重要支撐。1-11月,新批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外商投資項目142個,工商注冊率接近100%;其中,總投資過5000萬美元的5個,3000—5000萬美元的項目19個。全年有517家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大項目出資,實際利用外資17.67億美元,占實際外資總額的51.0%。又有5家世界500強在來我市投資7個項目,至此共有78家世界500強公司在我市投資項目154個。四是民營企業境外上市實現新突破。中國康大于2006年10月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發行1.2億股,融資2.76億人民幣。這是我市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企業,開辟了新的境外資本市場。同時也是我市首家縣域企業上市公司和首家進入證券市場的農業企業。
3、以整合優化境外投資為重點,“走出去”實現新進展。“海爾—魯巴經濟區”設立,胡錦濤總書記訪問巴基斯坦期間,親自參加揭牌儀式并參觀了園區。“海爾—魯巴經濟區”成為首批獲得國家批準的8個和第一個實際啟動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是15個副省級城市中唯一獲批的境外工業園區,為進一步推動我市企業走出去搭建了良好平臺。
4、開放園區再添新軍,外向型經濟發展平臺進一步完善。5月份,青島西海岸出口加工區經國務院批準正式設立;6月份膠州灣新產業基地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高新區,使我市成為15年來全國第一個高新區擴區的城市。至此,我市國家級經濟園區總數已達6個。同時,經省政府批準,城陽工業園、青島臨港產業加工區升格為省級開發區,全市省級開發區升至9家。
5、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被世行評為投資環境“金牌城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改善和優化投資環境的若干意見》,顯示了我市在更高層次上打造最佳商務城市的決心和目標,各項措施深入實施。世界銀行于2006年11月發布的《政府治理、投資環境與和諧社會:中國120個城市競爭力的提升》中,青島被評為“金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