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突出發揮青島龍頭帶動作用工作會議和青島市委工作會議召開以后,我市高度重視,先后召開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和全市黨政領導干部會議進行學習傳達,并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了以“青島當龍頭、即墨怎么辦”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大討論,進一步明確了存在的差距、學趕的目標、奮斗的方向和突破的重點。按照省委關于“站在高起點、瞄準大目標、實現新跨越”的要求和青島市委對即墨發展的定位,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高點定位、尊重規律、科學發展”的原則,確定了學昆山、趕常熟,加快建設大青島“重要一極”,力爭未來三年內保持GDP年均增長20%以上、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到2008年使全市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在2004年基礎上翻一番,到2010年一些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趕上或超過常熟的奮斗目標。具體工作中,我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加大措施、著力突破:
一、聚力建設和完善“七大經濟區域”,全面拓展大青島“重要一極”的產業空間。與半島城市群、半島制造業基地及青島建設“全國重點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規劃相對接,在2000年以來累計投入77億元拓展和完善城市功能、建設三大省級園區、三大市級工業基地、三大青島市級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礎上,按照“明確定位、突出特色,多元投入、配套設施,強化載體、集聚產業”的原則,對全市的產業生產力要素和資源在空間布局上作進一步調整、配置和優化,著力建設規劃范圍417平方公里、核心區71平方公里(已累計建成4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投資49億元的七大經濟區域,三年內完善其基礎設施,其中,今年市鎮兩級投資21億元,完成182項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全面拉起“七大經濟區”的基礎設施框架。1、東部臨港產業區。以女島港為中心,以田橫半島周邊區域為腹地,依托馬斯特造船項目建設造船基地、船用配件生產基地和多層生活區,今年域內基礎設施配套主要開工建設與濱海公路相對接的總長11公里、總投資1.5億元的疏港公路,拉動該區域盡快建成青島市重要的造船及船用配件基地。2、東部旅游度假區。以鰲山溫泉組團為啟動區,重點實施“突破溫泉”工程,年內投資3億元實施泉海路建設、溫泉河綜合治理、區域深度綠化等11項基礎設施工程,迅速改變溫泉鎮駐地周邊區域的形象,帶動旅游度假大項目的開發,力爭三年內將這一區域建成青島新興旅游度假區、國際國內頂級的會議和高檔接待中心區。3、龍山南域經濟區。以市環保產業基地和即發龍山工業基地為核心,今年投資2.2億元完善域內的主要基礎設施,逐步將該區域建成高檔服裝面料生產基地和電子、食品飲料、生物制藥等新型產業的重要集聚區。4、城區西部新經濟區。以正在申請報批的國家級出口加工區(省政府已上報國務院審批)為依托,加快域內基礎設施配套和產業聚集,帶動整個區域建成青島新的出口加工基地和制造業發展的新空間。5、南泉、藍村經濟區。今年投資1.2億元,搞好域內的基礎設施對接,整合兩地的工業基地,依托膠東半島最大的藍村鐵路編組站和膠濟鐵路最大的南泉貨運站,將該區域建成膠東半島重要的陸路物流中心和大宗工業品加工基地。6、北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今年重點圍繞新加坡創新科技項目擴大規模和建設產業鏈項目,投資7000萬元配套基礎設施,帶動域內加快高新技術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將該區域建成青島市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7、西北部五鎮都市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區。適應城鄉居民對無公害農產品的需求,重點在該區域建設良種蛋雞養殖基地、奶牛養殖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15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今年投資2.2億元在域內興修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促進該區域逐步建成青島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專用基地。
二、加快構建以“六大產業集群”為主體的新型產業體系,強化建設大青島“重要一極”的產業支撐。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的產業發展模式,集中力量抓好內外資大項目、高水平項目的引進和建設,促進現有企業加快膨脹規模和提檔升級。今年全力以赴促進年初確定的160個外資千萬美元以上、內資5000萬元以上、涉及總投資370億元的“四新”內外資大項目(目前86個已投產和在建),帶動針織服裝服飾、電子及電子配件、造船及造船配件、食品飲料、旅游、市場商貿六大產業集群快速膨脹和整個產業結構全面升級。1、針織服裝服飾產業集群。扶持即發集團進一步擴大品牌帶動效應,加快總投資3.4億美元的即發東麗、總投資1億美元的即發龍山染織兩大高檔服裝面料及成衣加工項目的建設,促進總投資5000萬美元的永元體育用品、總投資3.6億元的瑞華制衣等26個重點內外資項目的達產擴產,強壯140家規模以上針織服裝服飾骨干企業,帶動全市現有1054家中小針織服裝服飾企業膨脹壯大,推動該集群向規模化、高值化快速演進。2、電子及電子配件產業集群。突出抓好總投資5000萬美元的創新科技、總投資2.7億元的TCL白色家電、總投資1.5億元的新同人電子、總投資1200萬美元的朗進軟件等15個重點內外資項目的建設,帶動全市現有172個中小電子及電子配件項目做大,使該集群快速發展成為我市新型產業體系的主力軍之一。3、造船及造船配件產業集群。全力促進總投資9億美元的馬斯特造船項目,抓緊做好報國家發改委核準的工作,力爭年內開工建設,2006年形成造船能力。同時,面向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大力引進和建設配套企業,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大造船產業鏈條,拉動以造船和造船配件產業為主體的臨港經濟迅速崛起。4、食品飲料產業集群。圍繞總投資3.2億元的椰風食品飲料、總投資9000萬美元的正大雞肉產品加工、總投資3400萬美元的日清制粉等12個食品飲料投產、在建的龍頭項目,抓擴產或投產、達產,抓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完善產業鏈條,帶動全市現有174家中小食品飲料企業膨脹規模,推動該集群加快成長。5、旅游產業集群。加快促進總投資26億元的天泰山海泉旅游綜合開發、總投資20億元的天逸海灣國際度假城、總投資2000萬美元的溫泉健診中心等23個投資過億元的旅游大項目的建設,著力引進一批體現山、海、泉特色,與青島大旅游互補性強的高質量旅游度假項目,基本形成以溫泉鰲山組團為中心的青島東部新興旅游度假區。6、市場商貿產業集群。以現有24處專業市場的規模膨脹和改造升級為重點,帶動全市143處市場持續繁榮發展,進一步豐富完善“江北最大市場群”的內涵。依托六大產業集群的崛起,到2008年基本形成新型產業體系。
三、壯大“四大特色經濟”,增創建設大青島“重要一極”的特色優勢。堅持特色立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入挖掘發展潛力,集中力量謀求突破,將我市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四個大市”。一是加快啟動以溫泉周邊區域為中心的東部旅游開發,建設青島新興旅游度假重市。認真落實青島市委關于“以溫泉周邊區域為啟動點,拉動城市東部崛起”的戰略部署,緊緊抓住濱海公路修建這一重大契機,與青島大旅游的發展緊密對接,按照“高點定位、統籌規劃,突出特色、注重精品,多元投入、和諧建設”的原則,加快實施“突破溫泉”工程,高起點、高標準搞好溫泉周邊區域的基礎設施配套,抓緊建設一批對東部旅游發展特別是對溫泉鰲山旅游度假的興起帶動力強的旅游大項目,年內全力抓好總投資58億元、今年投入11.3億元的8個旅游大項目的開工建設,迅速凸現溫泉鰲山組團的旅游開發形象。力爭三年內將該組團建成以旅游度假、療養保健、會議接待為主的新興旅游度假區,建成體現青島旅游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城市功能特色的新“東部”。二是加快品牌創建步伐,建設區位品牌市。按照“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培育促進、梯次發展”的原則,堅持培育與引進兩手抓,在現有3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產品、15個省級名牌、21個青島市級名牌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品牌培育和品牌引進工作力度,力爭到2008年再培育“北國之春”牌床上用品、“紅領”牌西服、“即墨”牌老酒3個中國名牌、7個省名牌、9個青島名牌。同時,加快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大企業,使即墨成為品牌產品、品牌企業的聚集地,實現由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向品牌產業的新跨越。三是加快做大民營經濟,建設民營經濟強市。按照“壯大龍頭、培育骨干、產業拉動、環境催動”的思路,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我市民營經濟在全省的優勢地位。從今年開始,市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對民營經濟進行扶持獎勵;建立和完善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到2008年使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的注冊資本達到2億元以上;對建立國家級、省級、青島市級技術研發中心和上市的民營企業實施獎勵。力爭到2008年,全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發展到600家以上,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1家、過10億元的6家、過億元的40家以上,民營經濟實現GDP和稅收占全市總量達到60%以上。四是加快市場商貿業的提檔升級,建設膠東半島市場物流中心市。依托我市地處半島城市群核心地帶的區位優勢和商貿發達的傳統優勢,進一步整合市場資源,在城西新社區規劃建設總投資20億元、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的西部商貿區,分三期實施。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總投資7.78億元、總建筑面積45.3萬平方米的一期工程,主要建設總投資6億元、建筑面積26.8萬平方米的青島即墨服裝市場,總投資1.08億元、建筑面積10.8萬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和客運中心,明年下半年部分投入使用。力爭到2010年,將西部商貿區建成集購物旅游、展示展銷、休閑娛樂、商務辦公于一體的膠東半島現代化中心商貿區。
四、實施構建和諧即墨的“六大工程”,營造建設大青島“重要一極”的良好環境。一是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工程。下半年開工建設總投資2億元的青島高級技工學校,確保明年8月份投入使用。以此為依托,適應產業升級的需要,盡快建立高技工人才和熟練技工的培訓體系。未來三年,財政每年投入培訓資金1000萬元,培訓農村勞動力3萬人以上。同時,通過發展二、三產業,創造就業崗位5萬個以上,三年內將全市剩余和新增的符合轉移條件的7.6萬名農村勞動力全部轉移到二、三產業。二是農村大病醫療統籌和救助工程。2006年將農村大病醫療統籌保障資金提高到每人60元,將農村大病醫療統籌保障結報最高標準由目前的2萬元提高到5萬元;今年再通過發動社會各界捐款募集農村大病醫療救助資金1000萬元,使基金總額達到3500萬元,進一步擴大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標準;繼續實施為白內障患者實行免費診治的“光明行動”和為18歲以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少年兒童實施康復手術的“愛心行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三是全程辦事代理制工程。年內在全市所有村莊設立全程辦事代理點;擴大鎮級全程辦事代理中心的服務范圍,將具有對外服務職能的站所全部納入代理中心,直接受理和為群眾代理有關事項;抓緊規劃建設投資4000萬元、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的市行政服務大廳,將全市所有具有行政許可和各類服務職能的部門全部納入服務大廳,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四是社會救助工程。今年,設立500萬元的高考獎勵基金和困難家庭學生救助基金,設立100萬元的災害援助預備金;2006年成立市慈善協會,募集資金1500萬元搞好社會助困活動;2008年前,將農村低保標準由現行的每人每年820元提高到1000元,城市低保標準由現行的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40元;2008年前解決全市所有貧困殘疾人的住房問題。五是“平安即墨”創建工程。進一步完善落實以四大工作體系、十條工作線為重點的維護穩定工作網格化長效機制,全力維護“四大安全”。到2007年,城區90%以上的街道和社區、農村85%以上的鎮和村達到平安創建標準。六是文明城市創建工程。以爭創省級文明城市為總抓手,深入實施“三城并創”活動,力爭使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工作今年通過省級驗收,2007年底通過國家驗收;創建省級園林城今年通過驗收;創建國家衛生城2006年達到標準;2008年爭創省級文明城市。
五、加強提高執政能力的“三大建設”,為建設大青島“重要一極”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事權與人權相結合的干部推薦選拔機制,干部考察與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聯動、考事與考人緊密結合的干部經常性考察機制,建立一支總體結構優化、綜合素質較高、工作作風過硬、具有強烈事業心責任感的黨員干部隊伍。加強對干部的實踐鍛煉和教育培訓,每年選派100名年輕干部到基層掛職鍛煉,組織76個市直部門包村結對幫扶;實施“三百工程”,每年組織100名副局級以上領導干部、100名中青年后備干部、100名農村黨支部書記赴蘇州、常熟培訓學習。2008年前將全市各級各類干部普遍輪訓一遍,其中30%以上的村“兩委”成員和40%以上的農村后備人才達到大專文化程度。二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扎實深入開展“基層建設年”活動。到2008年,達到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市水平,全部鎮黨委達到“五個好”標準,80%以上的村黨支部達到“五個好”標準,60%以上的農村黨員創建為“黨員示范戶”,60%以上的市直部門成為“基層滿意部門”。三是推進工作落實的機制建設。將全市的重點工作分為大項目促進和新型產業體系建設線、和諧即墨和文明即墨建設線、平安即墨建設線、基層組織和干部隊伍建設線等四條線,建立條塊結合、縱橫交錯、利益相連、責任共擔的工作體系。對每條線、每項重點工作層層分解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加強督促檢查、嚴格目標考核,確保各項工作任務目標按時全面完成。
當前,我市正處于跨越式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決心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凝心聚力、加壓苦干,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快推進大青島“重要一極”的建設,力爭早日實現“東部崛起” 和“學趕常熟”的奮斗目標,為充分發揮青島在全省的龍頭帶動作用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