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在青島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青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劉明君
一、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初步預計,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1%;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3%,外貿出口增長2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8.6%和12.7%;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9。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有八個特點:
?。ㄒ唬┙洕椒€較快增長,運行質量穩步提高。積極落實宏觀調控政策,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出現積極變化,投資、消費、出口協調增長。同時,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全市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770.96億元,增長25.6%;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增長25%以上。
(二)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加快,所占比重進一步提高。金融、旅游、港口經濟優勢凸顯,文化及創意產業、中介服務業加快發展。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勢頭,計算機、手機、汽車、鐵路客車等行業快速增長。農業生產穩定增長,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ㄈ┕潭ㄍ顿Y增速平穩回落,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預計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上年的2.1:56.2:41.7調整為1.8:54.7:43.5。重點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杭州支路——鞍山路快速路主線、招商局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等項目已竣工或投產;大煉油、海西灣造修船基地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鐵路青島客站改造工程動工興建。膠州灣海底隧道和海灣大橋主體工程開工建設。
(四)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圍繞節能、降耗、減排和環保,推廣應用節能技術,對110家重點用能單位實行嚴格管理和考核制度,推進節能降耗取得實質進展。5家企業和5家工業園區順利通過創建綠色園區(企業)活動驗收。奧帆中心太陽能和華電青島發電公司海水源熱泵、農村沼氣等一批清潔能源項目順利竣工投產。
?。ㄎ澹┩赓Q出口結構優化,招商引資質量穩步提高。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65.6億美元,增長20.0%,其中出口216.5億美元,增長23.1%。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0.8%和51.1%,占全市出口的比重達38.3%和11.7%。預計全年實現外商直接投資36.5億美元。引進內資實際到位資金318.5億元,增長23.1%。
?。┛萍紕撔虏椒ゼ涌?,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推動實施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裝備制造業等一批創新能力項目。高新區擴區獲國務院批準。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落戶青島。實施了一批企業重組、調整等改革工作。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工作完成?!俺侵写濉备母镌圏c、國有飯店體制改革、國家級小城鎮改革試點工作穩妥推進。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實現突破,高校軟控、康大集團、金王化學順利在國內外上市。
?。ㄆ撸┴斦罩Щ酒胶猓鹑谶\行總體平穩。全市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5.8億元,增長2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49億元,增長23.6%。其中,全市教育和醫療衛生支出分別增長18.7%和27.2%。各項本外幣存款余額3401.5億元,比年初增加553.2億元,同比多增128.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801.4億元,比年初增加573.3億元,同比多增254.2元。
?。ò耍└黜椕裆哌M一步落實,和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市政府確定改善群眾生活的10件實事全部完成。農村醫療、文化、教育、庫區移民等工程順利完成,市本級財政支持“三農”資金增長44.2%。五市三區55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雜費全部免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農民人均籌資水平達到61.25元。奧帆賽基地項目竣工驗收,奧帆測試賽成功舉辦。全市實現城鄉就業28萬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經濟適用房竣工面積達83萬平方米。
總體看,當前我市經濟發展態勢是好的。但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需引起重視。主要有: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難度較大;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任務仍然較重;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壓力較大;企業競爭力亟待提高;出口穩定增長的壓力逐步顯現;社會事業發展面臨一定困難和問題。
二、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目標和措施
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歷次中央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按照“三個走在前面”的要求,站在高起點、瞄準大目標、實現新跨越,繼續貫徹宏觀調控政策,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全市生產總值預期增長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期增長17%。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2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5%左右。外貿進出口總額預期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期增長17%。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左右。實現城鄉就業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3以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預期分別增長10%。
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措施:
1、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落實宏觀調控政策,堅持有保有壓,著力調整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嚴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項目,推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重點項目建設。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管理聯動機制,規范投資市場秩序。強化土地集約利用,進一步整合土地資源,推進土地集約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加強信貸引導,優化信貸結構,促進貸款總量合理增長。擴大消費需求,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2、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推進10項關鍵技術研發、10個科研院所引進、10家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力爭實現新突破。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建設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一批高端科學研發機構,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2-3個。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的體制和政策,加大科技創新扶持力度。
3、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完善惠農支農政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廣應用農業實用技術和新技術,搞好國家優質糧食工程等項目建設。抓好河道污染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土保持、節水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基礎教育、公共衛生、文化設施條件。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快解決氟超標村莊的農民吃水不安全問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強化政府在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突出城市農村、三次產業、經濟社會“三個聯動”,加快發展郊區配套產業集群。
4、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分解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健全完善考核體系和監測體系。建立投資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把能耗標準作為項目審核的強制性標準。推進100戶生產企業的清潔生產自愿行動協議的落實工作。搞好建筑、交通、公用設施、居民生活等各領域的節能、節水和降耗工作。加強環境保護,嚴格實行環境準入制度,防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加大節能降耗政策扶持力度,設立節能專項資金,加強循環經濟立法工作。
5、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落實服務業“十一五”規劃和相關配套政策,大力發展金融、旅游、現代物流、文化及創意、房地產、信息服務、現代商貿流通、總部經濟、中介服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條件,建立服務業引導資金,加大財政、金融、價格支持力度。大力引進和培育生產型服務業,做大做強金融、物流和旅游產業。積極引進國際知名的金融、咨詢、律師等服務機構,抓住機遇促進軟件和服務業外包發展。
6、認真搞好城市規劃建設。推進城市骨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膠州灣海底隧道、海灣大橋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步伐。做好濱海、海島和相關城市組團的規劃、保護和建設工作,逐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條件。進一步完善奧帆賽基地周邊配套設施,確保為高水平舉辦2007年帆船測試賽和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會青島帆船賽創造良好的條件。
7、建設完善產業集群,提升工業和大企業的競爭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加快推進海西灣造修船基地及配套工程等一批項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鋼鐵、化工、紡織等行業調整重組,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通過改革、改造、重組,著力增強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自主發展、原創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能力。引導本地企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開拓新興市場,積極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與企業核心競爭力。
8、加快發展民營經濟。重點培育品牌民營企業,扶持科技工作者帶項目創業。加大對民營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技術創新步伐。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國際市場和資源空間。發揮中小企業聯盟的作用,完善民營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重點解決好中小企業的資金信用、技工人才短缺和政策環境等問題。加快民營企業體制機制創新,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
9、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適應匯率升值和國際市場形勢,強化科技興貿,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力擴大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優質農產品出口,提高企業出口競爭力。積極引進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現代裝備制造業和環保類外資項目加大對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增強企業境外發展的能力。加快國有企業和大企業改革、重組和調整步伐,規范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大企業戰略性重組,引進戰略投資伙伴。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繼續推進郊區“城中村”新一輪改革試點工作。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促進企業上市工作。
10、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擴大城鄉就業,推進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實施困難群體幫扶工程。落實最低工資保障和農村“五保戶”供養等社會救助制度,搞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大力發展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積極推動重點項目建設。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搞好人民群眾急需的供水、供氣、供暖工程,解決好城市拆遷、交通、停車等問題,加快建設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進一步完善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加強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做好交通安全和生產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