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四十余年的研究和開發,我國在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領域取得長足的進步。我國海水淡化水日產量約5萬立方米,解決了諸多島嶼、沿海和西部一些地區的工業和人民生活飲用的供水問題。眾多地區對海水淡化和苦咸水淡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僅沿海地區一些城市的規劃預計最近10-15年,淡化水需求量將達5-8億立方米/年。
海水淡化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已被列為重點發展技術之一。通過項目的實施,使關鍵材料與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國產化率達60%以上),工程規模大型化,形成3-4個產業化基地,建成3-5個示范城市和示范區,建立2-4個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試驗現場。2010年海水淡化產水總量達到70-100萬立方米/日,年產值達到30-50億元,使海水淡化成為我國沿海地區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另外,海水淡化技術是一項共性技術,它的發展不僅能帶動材料、化工、自動化等行業的進步,而且該技術的延伸在電子、電力、生物工程、醫藥和環保等領域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此技術可作為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提升傳統產業的主要手段,帶動相關產業年增產值數百億元,獲取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回報。
1965年我國科學家開始了反滲透膜的實驗室研究,1967-1969年全國海水淡化會戰,為醋酸纖維素不對稱反滲透膜的開發打下基礎,上世紀70年代進行了中空纖維和卷式ro元件的研究開發,上世紀80年代初步產業化并推廣應用;上世紀80年代進行復合反滲透的研究開發,并中試放大成功,但還不能規模化生產。近年來,通過與引進技術相結合,進行復合反滲透的規模化生產,性能接近和達到海水淡化要求。1997年舟山在嵊山島用國外的膜組件建成500m3/d的海水ro淡化示范站,1999年在長海大長山島建成1000m3/d的海水ro淡化站,2000年底,分別在山東長島和浙江嵊泗建成1000m3/d的海水ro示范工程。之后,威海和大連的華能電廠也都分別建了2000m3/d的海水ro淡化站,接著,山東榮成和大連石化分別建了5000m3/d的海水ro淡化站……1997年至今已建10多處swro淡化站,能耗約為4kwh/m3淡水,總產淡水約3萬m3/d。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萬噸級海水淡化的工程能力,在建規模超過150000噸/日,噸水成本已經從10年前的7元左右降至5元左右,技術經濟指標具有同等容量的世界先進水平。隨著裝置規模的擴大、技術的進步和集成,造水成本仍有降低的空間。
但是應該看到,我國在海水淡化領域與法、美等先進國家尚有差距。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財政部共同出臺了《海水利用專項規劃》,這一規劃對我們今后發展大規模海水淡化指明了方向,為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提供了政策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