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破除危機影響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09-03-09
來源 : 中共萊西市委辦公室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沖擊不斷顯現,農業增長、農民增收形勢嚴峻。面對危機,萊西市不等不靠,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克難攻堅,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增長、農民增收效果明顯。2008年,全市奶牛存欄8.6萬頭,生豬、肉雞分別出欄90萬頭和1億只,肉蛋奶總產量達到68萬噸。新增設施栽培面積5000畝。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13家,輻射帶動6萬多農戶。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8000元大關,達到8090元,增長13%。
一、發展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
發展農業產業化是應對危機,實現農業增長、農民增收的關鍵措施,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核心環節與樞紐工程。面對危機影響,萊西市更加注重提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在工作中做到三個更加:即政策更加靈活。在不違背國家大的政策方針的前提下,視情給予減、免、緩等照顧,在稅、費各個方面給予農產品加工企業最大的優惠和便利,與企業共渡時艱。服務更加貼心。密切關注企業生產經營狀態,實行一條龍、零障礙服務。加大市級領導幫包企業的力度,擴大幫包范圍,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共謀發展。紀律更加嚴明。嚴格落實提高行政效率、規范部門收費、優化投資環境方面出臺的一系列規定,堅決抵制各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部門行為。加大紀檢監察部門工作力度,對不按規定辦事的單位和個人堅決查處、絕不姑息,并追究領導責任。出臺了《關于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工作的意見》,鼓勵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引進青島銀行萊西支行、郵政儲蓄銀行。組織了金融支持中小企業集中授信活動,授信金額10.7億元。重點幫助農產品出口企業申請“中小企業國家市場開拓資金”和“青島市促進對外貿易又好又快發展資金”,提高企業的進出口能力與積極性。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43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68戶,萬福、九聯、東生三個集團發展成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依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育形成了牛奶加工、雞肉加工、豬肉加工、蔬菜加工貯銷、果品加工、花生加工等六大農業產業鏈條,將80%以上的農戶與75%以上的耕地納入了產業化經營體系。產業化經營體系的建立極大的增強了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
二、提高農產品質量推行農業生產標準化
提高產出品質量、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是農民增收的關鍵。因此,萊西市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標準化,在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推廣標準化生產。
一是生產環節的標準化。制定實施了12個主導農產品的生產技術規程,實施青島市以上主導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22個。實施農產品生產檔案制,即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建立生產日志、田間管理表、原料栽培管理表、農藥使用記錄表和施藥通知單等生產記錄檔案,對農場管理者、栽培擔當者、施肥量、用藥量等內容作出詳細記錄。生產檔案隨收獲農產品一起回收,并存檔保存三年。嚴格收獲農產品檢驗制度。農產品收獲前,在田間按“米”字型方位進行抽樣檢測。符合標準的,由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加工。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出廠時,外包裝加印生產基地編號。目前,全市已有59個農產品通過了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其中,萬福集團的蔬菜生產基地已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遲家莊黃瓜等6個生產基地通過了山東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全市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示范縣(市)驗收。
二是加工環節的標準化。一方面,按照國際標準組織農戶種植、養殖,杜絕不合格的初級產品進入加工環節,全面實施“公司+基地+農戶+標準化”的產業化生產模式:公司對基地實行供種、供料、用藥、防疫、產品收購“五統一”,并在種養殖基地配備專職技術員;另一方面,改進加工技術,開發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產品。指導各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嚴格的衛生檢疫制度。推行農產品加工車間進入五步消毒法,即換工作服、踩腳套、特殊凈手、烘干、全身氣調消毒。目前,全市已有1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了技術中心,14家企業獲得食品安全系統和質量保證體系認證,40多種產品通過ISO9000系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及產地注冊。
三是流通環節的標準化。一方面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及重點示范區建立了農藥殘留快速檢測點,安排專人從事監控工作,對運出農產品建立檢測記錄和檔案。各大主要市場全部建起農藥殘留速測點和無公害農產品配送中心,質量檢測不達標的農產品被擋在專營區之外。連續五年,在國家、省、青島市組織的農產品質量抽檢中保持合格率96%以上的良好水平,到目前,全市農產品已獲得22個大中城市的“準入證”。另一方面邀請專家對各國食品進口標準進行詳細分析講解。使企業全面掌握新的外貿出口標準,調整生產積極應對。采取原料進廠、生產加工、質量檢驗、出廠銷售全過程監管措施,建立起了源頭可追溯,流程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的質量管理體系。目前,全市有80多家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取得了ISO、HACCP等系列的質量認證;全市有6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農產品取得國際市場通行證。
三、加強集約經營追求農業效益最大化
實現農業產業效益最大化,必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為此,萊西市大力推廣農業產業集約化經營,創辦各類農業合作組織,帶動蔬菜、花生、林果、畜牧四大產業發展,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90%以上。
一是推行區域化規模種植。著力推動優質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在全市形成了北部大棚瓜果、南部設施蔬菜、嶺地優質果品、低地專用糧食、出口花生五大種植業特色布局,區域化規模特色更加突出。2008年,全市小麥面積72.66萬畝,玉米面積62.87萬畝,花生播種面積26.92萬畝,果園面積25萬畝,蔬菜面積52萬畝。其中設施栽培面積達到20萬畝。
二是鼓勵發展規模養殖小區。推廣“九聯模式”,改變家庭分散經營,重點發展遍布鄉村的工廠化養殖小區。現已發展規模養殖場1010處,其中奶牛養殖場399處,肉雞養殖場225處,生豬養殖場296處,實現了“小區托起大產業”。2008年,全市肉蛋奶總產量達到68萬噸,居全省縣級首位。
三是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目前,全市已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13家,科技民辦組織20家,初步形成了以市級為龍頭、鎮級為骨干、村級為基礎的服務網絡。通過發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四、強化產品營銷理念提升農業市場化
樹立“大市場、大流通”的營銷理念,強化“以銷促農,以銷強農”理念,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一是開拓國際市場。通過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這個橋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實現了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國際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在穩步擴大東南亞、日韓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歐美、西亞、俄羅斯等市場,進一步拓展了國際市場發展空間。幫助和引導企業參加境外展會、積極開展電子商務,努力開拓新興國際市場。2008年,全市出口總額12億美元,其中農產品出口2.9億美元,同比增長19.8%,占全市出口總額的24.2%。
二是開拓大中城市市場。在注重國外市場的同時,加大國內大中城市的市場開拓力度。目前全市已發展流通類中介組織78個,農民流通大軍9000余人。2008年全市簽訂“訂單農業”合同7000多份,訂單農業面積達到45萬畝。在各類運銷組織的帶動下,先后在北京、大連、上海、南京、青島等十幾個大中城市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設立了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區。2008年,我市售往各大城市的果品、蔬菜達到170萬噸。
三是興建產地批發市場。圍繞主導產業,先后投資興建了以東莊頭蔬菜批發市場為代表的14處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初步形成了“南菜北果”格局。2008年,東莊頭蔬菜批發市場交易量達到11億公斤,交易額12億元。馬連莊果蔬批發市場,投資2100萬元的一期工程目前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規劃在2-3年內建成年成交量10億公斤、成交總額10億元以上的大型果蔬專業批發市場。
四是培育名牌農產品。引導企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培育出了雀巢全仕奶、希杰火腿、九聯自然雞、第一坊花生油等一批知名品牌。全市51項農產品通過了國家認證,九聯集團生產的“速凍調理禽肉熟食品”和萬福集團生產的“萬福分割豬肉”獲得“中國名牌”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