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向何處去(學術隨筆)——從二○○三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想到的
200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杰,以表彰他們運用數學工具分析金融問題所取得的成果。將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數學大師已有多次了。數學的引入,給經濟學的發展帶來了無窮的靈感。無論是納什均衡,還是期權定價公式,都是用數學語言來說話的。但在大眾眼里,經濟學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學問,如果過于沉浸在數學中,經濟學會不會消亡呢?
幾百年來關于經濟學“科學性”的問題一直爭論不斷。有人將經濟學稱為經濟倫理學,也有人將經濟學看作經濟政治學。在古典經濟學家那里,經濟學知識更像倫理學知識,亞當·斯密以縝密的描述為我們揭示了生活中的經濟秘密;馬克思以非凡的氣魄為我們剖析了經濟運行的本質。后來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為我們展示了經濟生活的不同側面:要么強調制度供給的作用,呼吁政府干預市場;要么醉心于經濟發展的不同環節,為經濟問題望聞問切。在中國,也產生了許多雜糅百家的觀點,要么強調生產要素配置的意義,認定經濟學就是資源配置之學;要么偏重于對生產關系的分析,認為經濟學就是關系之學,就是分配之學。
數學的引入無疑使經濟學研究別開生面。在數學模型中,變量的多少是相對穩定的。在穩定的變量下,運算得出的結論具有了可檢驗性和可重復性。經濟學從倫理層面進入到技術層面,成了“標準的科學”。但是,數學化也使經濟學面臨兩大危機:一是過分地引入數學模型可能使經濟學淪落為數學的分支,經濟學作為一個單獨的科學不復存在;二是運用數學模型分析經濟現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變量征引不足的問題。這是因為,分析一個經濟問題往往比推算圍棋的套路還要困難。影響經濟發展的變量無窮無盡而且互為因果,任何在變量上的粗暴取舍都可能使最終結果變得荒誕不經。經濟學不僅要考慮道德問題,還要考慮政治問題、軍事問題甚至外交問題。這使得經濟學無法像物理學或化學那樣得出精確的結論。所以,一直有經濟學前輩鼓勵人們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經濟現象,鼓勵人們用傳統經濟學知識來分析復雜的經濟問題。在一位經濟學家的著作中,甚至直接將經濟學稱為解釋之學,因為在他看來,經濟學只是解釋經濟現象,而不是預測經濟現象。不過,預測未來是人類固有的沖動。數學模型的建立恰恰為經濟學預測未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經濟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與其他科學厘清關系,同時又與其他科學一道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例如,火車站的公廁經營問題,可以采用市場競價的方式確定經營者,但收費的高低卻必須由法律加以規定。如果在經營的過程中擅自改變收費的標準,那么,要么由經營者承擔違法責任,要么由政府部門承擔違約責任。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卻必須有法律的依據。法學研究其中的法律現象,經濟學關注其中的配置結果及利益的平衡過程。
自從數學進入經濟學以后,經濟學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科學了。計量經濟學與其說是一門社會科學,不如說是一門自然科學。金融領域的數學模型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經濟學的自然科學屬性。哲學作為科學之母孕育了無數的學科,但無論這些學科如何繁衍、分蘗,最終都會歸入到哲學的洪流中。因此,經濟學的方法可以千變萬化,但其最終目的還是探求人類的價值觀。只不過相對于哲學而言,經濟學乃至其他學科更側重于具象研究罷了。
《人民日報》 (2003年12月12日 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