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建碼頭也能發展”的堅定信念下,青島港響亮地喊出“1>2”的口號,立志用年吞吐1億噸和300萬標箱的生產能力,實現年吞吐量1.8億噸、集裝箱突破600萬標箱的目標。由此,2005年被青島港人稱為“管理挖潛年”。從年初開始,青島港便掀起了大規模的節約挖潛戰役,全港上下管理挖潛、資源節約蔚然成風,員工“金點子”層出不窮。僅上半年,青島港就涌現出“金點子”5284個,其中有突出效益的就達969個,一舉節電425萬度,節油803噸,節煤614噸:前港公司用新材料陶瓷耐磨襯板替代皮帶機系統的鑄鐵襯板,年可減低消耗4.4萬元;港灣學院利用工業石蠟作為數控機床實習材料,年節省費用3.2萬元;物流公司對正面吊液壓系統進行綜合技術改造,年可節省費用16.14萬元;港機廠在25噸門機制造過程中,實施鋼板批量集中下料,每月節省費用20萬元……從每個生產環節看起來,資源節約和挖潛的效益不是個大數,但廣大員工從一厘一毫算起,一點一滴積累,卻積累出了一個驚人數字———全港上半年通過實施節約型經濟革命,竟節約費用高達24356萬元!
而青島港破解“能力瓶頸”、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又一法寶是“效率”。“振超效率”、“孫波效率”等早已蜚聲海內外,可青島港人還不滿足:在20萬噸級礦石碼頭作業中,青島港人進行科技攻關,通過對卸船機主鉤下降速度的調整,省下了2秒鐘,這使得每年就可以多抓36萬噸礦石,相當于多干兩條大礦船。在礦石公路疏運作業中,司磅員王琳琳將過磅時間縮短了3秒鐘,使效率提高了55%,一年就可以多過1萬多輛車,多運60多萬噸礦石。開創“零待時”,提高船舶泊位效率。首批“零待時”在中遠集運日本和歐洲兩條航線共11艘船舶上啟動,原本需要幾十個小時的通關時間,現在出口通關平均僅需要15分鐘。
在沒有大投入的情況下,青島港人用智慧與汗水再造了一個“青島港”,實現了“不建碼頭也要發展、也能發展”的港口業奇跡。而更重要的一點在于,青島港通過資源的節約利用、效能的持續提升,建立了一個可資借鑒的節約型經濟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