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和諧社會的根基——青島積極推進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綜述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近五年來,我市堅持加快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實惠,也讓人人享有社會保障逐步成為現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完善體系,“社保網”越織越密
人們常說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主要內容。近五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建立完善了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還構建完善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規范完善了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蒸蒸日上,走在了全國前列。對此,全市上下有口皆碑。
拿養老保險來說,最讓人們放心和省心的是,我市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并結合青島實際,及時改進了養老金計發辦法,統一了個人賬戶記入比例和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繳費基數,企業養老保險實行全市統籌,政策覆蓋范圍既涵蓋城鎮各類企業及其職工,也包括農民工及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同時,我市進一步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推進新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研究探討城鎮無保老年人養老保障辦法,在構筑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走出一條新路。
目前,全市企業參保人數已超過160萬人;98%的退休人員實現社會化管理,其中社區管理率達到81%。我市已連續3年調整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離退休人員月養老金水平從2001年的561元提高到1100元。機關事業單位中,有19.6萬在職職工(約占在職總人數的89%)和6萬名離退休人員參加養老保險。
在五大保險里面,參保最多的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目前,全市參保職工已達199萬人,覆蓋到城鎮各類用人單位以及包括個體自由職業者、進城務工人員在內的各類從業人員。這項保險不僅實行社會統籌,還大大提高了保險水平,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由3.4萬元提高到6萬元;大額醫療救助最高支付限額由15萬元提高到20萬元;而統籌金支付范圍內職工個人負擔,卻由24%下降為20%;醫療保險單病結算病種達到39個,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居于前列,基本涵蓋常見的醫療費較高的病種范圍。
近幾年,我市在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方面更是在全國率先垂范。早在1995年,我市就在全國率先建立企業職工生育保險制度。從2003年4月1日起,我市實施新的生育保險辦法,進一步完善生育保險政策,參保范圍擴大到行政區域內的城鎮所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目前,參加生育保險的職工超過100萬人。
前不久,我市先后制定出臺了《青島市企業職工工傷保險暫行辦法》、《青島市農民工工傷保險暫行規定》,逐步建立完善了工傷保險制度,實施“平安計劃”,加大農民工工傷保險擴面力度,開辟農民工工傷認定綠色通道。2006年,我市成立了全省首家工傷康復中心,引進先進的醫療康復設備,形成了“預防、治療、康復”于一體的工傷保險管理新模式。2007年,又將全市8萬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參加工傷保險的企業共有39174戶,參保職工達到125.5萬人。
我市是全國首批發放失業保險金的城市。現在的覆蓋范圍,已擴大到除國家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之外的城鎮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所有從業人員。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參加失業保險的企業共有42111戶,參保職工達到116萬人。
出臺新政,溫暖更多城鄉居民
近幾年,我市城市社保體系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城鎮中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五大社會保障險種,在企業職工中已相當普及,但還沒有覆蓋所有的城鎮居民尤其是廣大在校學生和老年人。
今年7月1日,我市正式出臺實施《青島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將城鎮老年居民、學生和少年兒童、重度殘疾人以及其他無業人員五類人員約85萬人納入醫保范圍,真正實現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參保登記繳費居民已達48.9萬人。參保居民自10月1日開始享受待遇以來,全市定點醫院已收治參保居民住院患者3124人,并已有2393人辦理了住院結算,合計支付醫療費559.65萬元,人均支付2338元;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為簽約老年居民、重度殘疾人員提供普通門診3330人次,向上級定點醫院轉診住院患者1171人次;市醫保中心已為1002名符合條件的參保居民辦理了門診大病醫療證。
養老保險是廣大城鄉居民最關心的事情之一。五年來,全市參保總人數翻了一番。可以說,我市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已日臻完善。但是農村養老保險問題還沒解決,尤其是近幾年來,被征地農民數量呈上升趨勢,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對此,政府很是牽腸掛肚。
為保證被征地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保、失地不失靠”,辦好農民養老保險這件大事,我市從2003年下半年起,積極探索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率先在全國探索出一條籌集社會保險基金的新渠道,受到農民歡迎。從2005年起,經過試點實踐的城陽、黃島、嶗山三區,開始全面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共有35萬適齡農民參保,參保率達96%。接著,我市又在即墨、膠南、膠州、平度、萊西推廣試點,有18.6萬被征地農民參保,參保率達95.5%。
據統計,我市已有53.6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本實現了被征地農民參保全覆蓋;全市已有13萬農村老人達到領取養老金條件,開始同城鎮退休職工一樣按月領取養老金。目前,我市被征地農村參保人數占全省總參保人數的83%,居全省第一,“青島模式”已成為全國“八種模式”之一。
五年來,我市用于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累計15.2億元,占同期全市社會保障總支出的20%,農村社保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
新市民是加入社會保險隊伍的一支新軍。去年以來,我市實施多項新舉措,鼓勵和推進農民工參加各種社會保險。如出臺進城務工農民醫療保險辦法,有效解決了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同時,實施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平安計劃”。截至去年底,我市參加養老、工傷、醫療、生育保險的農民工,已分別達到40萬、50.2萬、32.5萬、22萬人。
破解難題,讓人人享有社會保障
近五年來,我市加快建立與本市經濟發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社會救助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很好地解決了這些關系民生的社保難題,實現了我市社會保障工作的新突破,初步建立起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的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讓人人享有社會保障逐步成為現實。
五年來,全市共發放城鄉低保金5.2億元。其中城市低保標準調整3次。2004年1月,由每人每月210元調整為230元。2005年7月,調整為260元。2007年7月,提高到300元,社會孤老生活費提高到600元。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對象1.87萬戶、4.1萬人,占城市人口的1.5%。
隨著城市低保標準調整,五年來,我市農村低保標準也調整3次。2004年1月,由每人每年600元調整為820元。2005年11月,調整為1080元。2007年7月,提高到1500元,達到全省最高。全市共保障農村低保對象4.3萬戶、7萬多人,占農村人口的1.51%。
我市還將農村五保戶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五保對象由過去村集體供養為主改為財政供養為主,全額領取農村低保金后,再另發五保生活補助。集中供養標準每人每年達到2400元;分散供養標準每人每年達到1600元。
2003年1月開始,我市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僅用1年零8個月時間,就在五市三區全部推開。新農合實行個人繳費與政府補助相結合的籌資方式,個人繳費10元、市和區市兩級政府補助40元。2007年將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40元以上,全市人均籌資水平達到65元,黃島區達到110元,共有442.6萬農民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村(居)覆蓋率達到100%。近5年來,已有380萬農民從中受益,得到醫療費用補償近3億元。
至此,隨著今年7月1日我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啟動,我市已建成城鄉全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
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決定》,在全國率先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制度健全、相互銜接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重點建立了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司法救助和臨時救助等分類救助制度,并輔以經常性的社會捐助、慈善救助、結對幫扶等社會幫困手段,使困難群眾特別是低保范圍中的殘疾人、孤兒、單親家庭等城鄉低保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實保障。
另外,我市還建立了社會救助資金由政府財政足額負擔及社會福利基金適當補充的保障機制,開辟多種渠道廣募慈善資金,實施“安老、慈孤、助醫、助學、濟困”等救助活動,使16萬戶、69萬多名困難群眾受益。
人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黨的十七大精神的貫徹落實,我市社會保障體系將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將會越來越大,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