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環境日益優化 經濟貢獻不斷攀升 青島民營經濟漸入角色
青島日報訊 市九次黨代會以來,我市民營經濟如沐春風,年年都有新發展,歲歲都有新突破。2006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首次占到全市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吸納從業人員達到123萬人,切實擔當起“富民強市”的重要角色。
記者從市經貿委獲悉,2003年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整體戰略,用創新的思路開展工作,推動全市民營經濟實現了突破式發展。
統計顯示,全市民營經濟注冊戶數和注冊資本金分別由2003年的26.1萬戶、981億元發展到2006年底的30.9萬戶、1982億元,增長28.4%和102%;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由2003年的748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1652.8億元,年均增長30.2%,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42%增長到2006年的51.5%;完成稅收由2003年的87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180.5億元,年均增長27.6%,占全市總稅收的比重由2003年的25.9%增長到2006年的28.3%。
“政策破冰”,發展環境不斷優化。2005年,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的“28條”,為民企施展拳腳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各級各部門制定了近20個配套文件,修改調整了60多條不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條文。成立了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民營經濟統計和運行分析體系,設立了重點民營企業聯系制度,確保了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為有效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市委、市政府每年組織召開全市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會議和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主動聽取民營企業家的意見和建議,鼓勵企業又好又快發展。近3年,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萬元重獎納稅20強民營企業,拿出1000萬元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導向。
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增強,品牌影響力提升。我市加大了對民營科技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市科技三項經費用于扶持民營企業的項目占全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總數的50%以上,科技經費投入超過40%。截至目前,青島民營企業已創建國家級技術中心2個、省級技術中心16個、市級技術中心79個,各級技術中心占全市總數的55%以上,名副其實地成為全市創新的“急先鋒”。通過實施民營企業品牌培育計劃,目前我市民營企業已創建中國馳名商標9個,中國名牌產品19個,山東省名牌產品74個。另外,康大外貿、高校軟控和金王化學3家企業成功實現了境內外上市,開辟了直接融資的新渠道。
高成長性企業群強勢崛起。通過實施民營經濟“五百工程”,我市對全市500家規模效益型、科技型、外向型、投資型民營企業和優秀個體工商戶,在政策、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去年在全省率先啟動了“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在財政、金融、培訓、信息等方面給予支持,使其成為高成長性中小企業。統計顯示,列入“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重點扶持的200家企業,去年完成銷售收入210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63家企業增長50%以上,60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億元。
優勢產業集群化特征顯著。近年來我市積極引導民營企業承接大企業、大項目、大集群的輻射,在融入集群中發展壯大。目前,全市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機械制造、橡膠化工、紡織服裝和農產品加工等區域經濟板塊達到27個,聚集了6900多家企業,產值占到全部民營工業的70%,并逐步形成了機電、紡織服裝、化工橡膠、農產品加工、海洋醫藥五大民營經濟優勢產業,在規模和效益上挺起了全市民營經濟的“脊梁”,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