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訊 在青島發電廠,我國第一個海水源熱泵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為企業的食堂和辦公大樓夏季制冷冬季供熱,卻無需任何燃料,用少量的電換取能效比值為1:4.5以上,堪稱海洋能利用典范。
利用廢棄的地溝油,采用化學萃取法制成生物柴油,不僅使每年數萬噸“毒物”有了去處,而且它比普通柴油燃燒更充分、成本更低廉,且沒有污染。明年,出自我市科研人員之手的這項高科技成果有望實現產業化。
在即墨溫泉鎮,矗立在鳳山和駱駝嶺上的十幾座“大風車”蔚為壯觀,由華威公司在此投資興建的風力發電設備,在過去兩年里累計為我市輸送了6000多萬度電能,經濟效益、環保效益可觀。
以上這些,是我市發展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我市在不斷優化能源結構的同時,重點圍繞新能源建設重點領域,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綜合集成和現代高技術研究應用,通過在新能源領域實施科技發展計劃,為新能源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四大領域均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實現了可喜突破。
據市科技局農社處專家介紹,國家發改委日前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一五”發展規劃。結合青島實際,我們的新能源主攻方向是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
風能利用前景看好。2001年,投資1600多萬美元的青島華威發電項目開始興建,在溫泉鎮鳳山和駱駝嶺安裝了12臺單機容量1300千瓦和2臺單機容量250千瓦的風電機組,2002年11月建成投產、并網發電,截至目前已累計發電6000多萬度。目前,華威公司正著手建設三期風場,其裝機容量為1.4萬千瓦,建成后總裝機容量將達到3萬千瓦。據悉,目前我市還有兩個在建大型風電項目:王村風電場和金口風電場。項目投產后,即墨市的風力發電裝機總容量將達到48萬千瓦,按每年2000小時運行時間計算,每年可發電約9.6億度,預計年售電收入4億元。按每度電消耗400克標煤計算,每年可節約38.4萬噸標煤。
在太陽能利用領域,依托在青大企業和國內大院大所科技力量,一個全新產業將在青島冉冉升起。于2004年落戶城陽區的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成果轉化及生產基地,已先后成功開發出二氧化鈦太陽能電池材料、鋰電池陽極、陶瓷鋼套等新產品,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由青島理工大學自主研發推出的“熱工、熱泵及太陽能技術”,應用于建筑工程熱物理過程、熱泵系統低品位能源利用和太陽能資源利用等,初步確立了研發特色。海爾集團太陽能“光熱電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主要進行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以及太陽能光伏電池等產品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此外,太陽能路燈、太陽能公交候車亭、太陽能家用發電設備等光熱器材已被企業開發出來,正逐步推向市場。
生物質能主要包括沼氣、秸稈氣化、植物發電、植物制油等。在市科技發展計劃支持下,省花生研究所完成了“生物柴油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該項目研究利用棕櫚油、動物油脂、花生下腳料和地溝油生產生物柴油關鍵技術,并在改良作物品種研究、培育生物柴油專用油料新品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生物柴油經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檢測,所有指標均達到0#柴油標準。目前,省花生研究所在萊西市建立了年產3000噸的生物柴油中試線,設備運轉情況良好,已生產生物柴油1000噸。年產10萬噸生物柴油生產線預計明年下半年可在萊西市建成,預計年產值可達5億元。在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方面,黃島垃圾發電項目和青島市垃圾發電項目已完成前期工作,計劃今明兩年內開工,建成后日處理垃圾1600噸,年發電約1.7億千瓦時。
2005年,市科技局將“海水源熱泵供熱、供冷技術研究”列入市級科技發展計劃,組織青島新天地環保科技公司等高校、企業聯合研究開發。目前,鑒于青島發電廠海水源熱泵示范工程取得的良好效果,我市已確定在2008年奧帆賽配套項目4000平方米的奧帆媒體中心采用“海水空調”技術。同時,有關部門已開始制定全市海水供熱制冷相關規劃,計劃取代沿海一帶的煤炭鍋爐供熱方式。市審計局地塊、奧帆基地媒體中心、山東路以西約100萬平方米區域、麥島片改造、青島海天大酒店周邊、石老人生態旅游健身區、黃島區千禧龍花園小區三期等利用海水源熱泵技術實現供熱、供冷、供水“三聯供”的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在海水淡化領域,我市已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裝置并投入使用,每年海水利用總量約12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