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川工作簡報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08-06-08
來源 : 市援川救災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
按:遭遇地震災害后,盡快將幸存者從廢墟中解救出來,幾乎是人們的共識。然而,人們不斷發現,有些幸存者雖然能在瓦礫中堅持數天,到被解救時仍保持清醒,但在被解救后卻往往迅速死亡。這種情況在汶川大地震中也有所見。
《他們為什么在救出后死亡》一文,介紹了“擠壓綜合癥”這一病癥,指出傷員在廢墟掩埋后,肢體往往被擠壓,他們的狀況看上去似乎很好,卻會在幾小時內迅速出現面色蒼白、體溫下降、冷汗頻出和血壓降低等癥狀,并隨著時間推移進一步惡化,最終因心衰和腎衰導致死亡。文章特別介紹土耳其一大學研究小組推薦的搶救方法:早期、大量的靜脈補液,有條件的話輸氧,稀釋傷員血液中的肌血球素和腎毒物質,在幸存者情況穩定開始排尿后再施解救。這一成果已在實踐中得到驗證。現將文章印發各部門參閱。
他們為什么在救出后死亡
早在1941年,英國醫生白沃特斯及其同事比勒就闡述了擠壓綜合癥對災難幸存者生命的嚴重威脅,而醫學界也早已找出預防和應對這種死亡率極高的病癥的有效方法。在這種情形下,每年,依然有大量地震幸存者在挺過了黑暗中漫長的等待之后,在被解救后的短時間內因此死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先別救她。”
說話的人名叫埃特納,他站在一片廢墟前,發出命令。時間是1988年12月的一天,亞美尼亞第二大城市列寧坎納。一場里氏6.9級的地震幾天前襲擊了這里,救援人員剛剛在瓦礫中找到了一個被困的女孩。她還活著。
然而,埃特納發出的指示明確無疑:“先別救她。”
出現在《國家》雜志上關于亞美尼亞大地震的這篇特別報道中的主人公埃特納,是當時法國救援隊中的一名醫生,腎臟病專家。看似冷酷無情、不合情理的決定背后,是對一種可能發生的狀況——擠壓綜合癥的深刻了解。
埃特納在這篇報道中指出,在地震救援的最初階段,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足夠的人手和機器搬走困住幸存者的水泥塊等障礙物,但當有了足夠的人手和機器,問題就變成,不知道如何去做正確的事。
什么是正確的事?一直以來,地震后盡快將幸存者從廢墟中解救出來,是最正確的事。然而,人們不斷發現,有些幸存者雖然可以在瓦礫中堅持數天,到被解救時仍保持清醒,但在被解救后,卻往往迅速死亡。1909年,意大利梅塞納大地震后,當地報紙報道了多例此種離奇傷亡案例。“一戰”后,德國和英國的研究者也開始關注這一現象。
里程碑式的突破出現在1941年。當時,德國空軍正在對倫敦實施輪番轟炸,大量民宅被炸后倒塌,許多人因此被掩埋。在收治搶救幸存者的時候,不列顛醫學院藥學與病理學部的2名醫生白沃斯特和比勒遇到了4例極為相似的病例:病人在被送醫院前,都曾在廢墟中被掩埋數小時,肢體受到壓迫。在入院的時候,他們的狀況看上去很好,除了被壓迫的肢體有腫脹、麻木和出水皰的現象。然而,他們的血紅蛋白含量會明顯升高,盡管注射了止血藥物,卻會在幾小時內迅速出現面色蒼白、體溫下降、冷汗頻出和血壓降低等癥狀。情況隨著時間推移進一步惡化,休克,尿液減少而且色呈棕黑,含有大量白蛋白,這預示著腎衰竭的產生,即使截肢,也無法改變病程的發展。最終結果,是病人迅速死亡。
與以往只是簡單觀察描述癥狀的人不同,身為病理學家的白沃斯特對死者的遺體進行了細致的解剖和分析,并找出了奪去這些人性命的關鍵原因:心衰和腎衰。在發表于1941年3月22日出版的《英國醫學雜志》的經典論文中,白沃斯特指出,擠壓傷導致肌肉組織受損死亡,肌肉組織的滲透性增加,細胞內的鉀離子迅速滲出,鈉離子和鈣離子迅速進入,內蛋白酶和肌血球素涌入血液。高血鉀加速心臟衰竭,而肌血球素尿酸進入腎臟后阻塞腎小管,降低腎小球的濾過性,在酸性環境下,肌血球素還會分解成更具腎毒性的代謝物,共同導向腎衰竭。這,便是擠壓綜合癥。
受限于當時的醫療技術條件,白沃斯特并沒能給出理想的治療手段。他在論文中坦承,所有的治療只能是嘗試并且從失敗中獲取經驗。他能給出的最佳建議,是傷后盡快截肢,而且不能遲于36小時。至于幸存者是否能挺過痛苦的治療過程,那就全要仰仗運氣了。
事實上,直到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的藥物和新的醫療儀器——主要是血液透析儀——才讓擠壓綜合癥的有效對癥治療成為可能。1982年,在黎巴嫩戰爭中,早期大量靜脈輸液被證實可以預防擠壓綜合癥導致的腎衰竭,減少死亡率。而在1988年的亞美尼亞地震后,國際救援隊在前往災區救援時攜帶了大量透析儀,顯著降低了救出幸存者的死亡率。在這之后,國際腎臟學會成立了專門的腎臟災難救援特遣隊,在此次赴四川災區的國際救援隊伍中,也出現了他們的身影。
然而,國際救援隊的趕到,畢竟需要時間,透析儀的工作也對諸多條件要求苛刻:穩定的供電,血漿供應,以及足夠多的數量。在發展中國家,在偏遠的災害發生地,這些要求很難在地震的短時間內得到滿足。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呢?土耳其塞爾庫克大學醫學院腎臟學系的一個研究小組給出了一種可選項:早期大量的靜脈補液(甘露醇配伍重碳酸鹽),有可能的話輸氧,稀釋血液中的肌血球素和腎毒物質,在幸存者情況穩定開始排尿后再施解救,解救之前將擠壓受傷的肢體包扎緊,避免毒性物質回流體內。2004年2月2日,位于土耳其孔亞市的一座10層大樓倒塌,大樓中有121人,92人死亡,9名被解救者出現了擠壓綜合癥。但是由于在施救過程中便考慮到了預防擠壓綜合癥的問題并采取上述手段加以支持,死亡率顯著下降。
現代的災難緊急救援,早已成為一門科學。僅僅憑著一腔熱血滿懷熱情,而沒有專業的技術和手段為輔助,結果往往欲速則不達。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正確的方法,要比簡單的沖上前去,需要更多的勇氣、決斷以及智慧。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