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訊 面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返鄉農民工就業難問題,膠南市各級采取召開座談會、入戶調查等形式,了解返鄉農民工的所思所盼所想。針對返鄉農民工不同的就業需求,采取應對措施,分類指導扶持。截至目前,該市近4000名返鄉農民工順利找到了自己的崗位,其中,2000余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1000余人實現了自己的創業目標。
依托膠南市的創業扶持基金政策,原來在外地打工的薛善軍回到家鄉,靠5萬元創業基金辦起了自己的針織企業。現在,老薛的企業擁有生產車間3400多平方米,不但把產品銷到了韓國、德國、美國等地,還讓1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如果說扶持基金讓創業者有了足夠的底氣,那么,膠南市實施的免費技能培訓則給創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自2005年以來,該市每年撥出專款上千萬元,用于城鄉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勞動部門不僅通過勞務大集的形式,為返鄉農民工搭建“擇業超市”,而且積極充實農民繼續教育培訓基地——“新農村大學堂”的功能,整合鄉鎮、企業、學校三方資源,把教學鏈條延伸到田間地頭,免費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實用的種植養殖技術。對有創業需求的農民工,則在資金、技術上給予扶持。
六汪鎮茶農楊剛在技能培訓班上接受了系統的創業知識教育后,投資建起了茶葉加工廠,年加工能力達到15噸,帶動了800多畝茶園生產。楊剛告訴記者,他計劃用三年時間,使茶廠的年加工能力達到30噸以上,由800畝茶園發展到1000畝以上。這樣一來,能帶動1000多名農民從事茶葉加工和生產。
截至目前,該市創業扶持基金已發放5000萬元,扶持項目覆蓋一、二、三產業,有16000多名城鄉群眾受益;全市技能培訓年平均3000多人次。僅去年以來,由城鄉群眾新創辦的各類經濟實體就有700多家,帶動8000多名城鄉富余勞動力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