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群眾共享和諧陽光 ——我市破解“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綜述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07-12-25
來源 : 青島日報
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公共設施向“三農”延伸、公共服務向“三農”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幾年來,我市確立和不斷鞏固“城鄉統籌、城鄉互動、城鄉一體”的發展思路,破解“三農”堅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邁上了新臺階,開辟出市郊經濟社會大發展的新天地。
支農惠農政策形成體系
沒有廣大農民的富裕,就不是真正意義的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青島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只有農村經濟強,全市綜合實力才能強;只有460多萬農民生活富足,才能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富裕。五年來,市委、市政府連續出臺了4個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5號文件;連續召開了4次現場直播的農村工作會議;連續4年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政策,形成了一整套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支農惠農政策體系。
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決定》,也就是惠農政策“三十條”,首次提出了城鄉“七個互動”戰略;2004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城鄉互動做好郊區工作的意見》,被稱為惠農第二個“三十條”,它具體制定了農業現代化、郊區工業化、農村城市化、經濟國際化、農村社會事業等方面的發展政策和分解目標;之后,市委、市政府又出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也就是第三個“三十條”,提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互動的力度,切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落到實處。
今年,市委、市政府推出第四個“三十條”。新“三十條”具有的戰略意義非比尋常。它的顯著特點是突出“公共”均等原則,提出將農業和農村發展納入全市現代化建設的總體進程當中,加快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按照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保障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公共設施向“三農”延伸、公共服務向“三農”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并在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經濟不斷繁榮、農民持續較快增收、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新舉措。
隨著政策體系的日益完善,我市支農惠農的“含金量”也逐步提升。五年中,市財政的“三農”資金投入一年高于一年,累計達到153億元,年均增長22.4%。這五年,全市各農口部門還不斷加大爭取國家扶持資金的力度,共爭取國家扶持資金6.8億元用于農村的各項建設。
“三十條”政策的相繼實施,效果逐年凸現,呈現出農村經濟持續增長、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可喜局面。據統計,今年,全市縣域生產總值將達到2307億元,是2002年的2.6倍,占全市比重超過60%。去年,郊區五市全部跨入全國百強縣;而今年,五市在百強縣中的排名再次前移。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繼去年攀上6500元的高點后,今年繼續上揚,預計將達到7430元,比2002年增加3235元。
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建設新農村的一大首要任務就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五年來,我市以提高農業綜合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為核心,注重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優化區域布局結構。我市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的思路,突出抓好“四百工程”建設。 就是在全市建設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沿大沽河流域建設100萬畝以設施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沿平度和萊西北部山區建設100萬畝優質出口花生生產基地;依托平度、萊西、膠南、嶗山等果茶花卉產區建設100萬畝優質果茶和花卉生產基地,推進優勢產業帶的形成。到今年,100萬畝糧食示范區全部達到了林成網、田成方、路相通、品種優、旱澇保豐收、機械化作業的要求,農業基礎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100萬畝蔬菜示范區建設已經全面展開;其他2個100萬畝生產基地建設也進入規劃和啟動階段。
優化農業內部結構。突出發展園藝農業、現代畜牧業和水產業,在全市初步形成以種植、畜牧和水產三大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全市優質糧食、蔬菜、果品等優勢農業不斷壯大,高效設施農業已經達到55萬畝。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我市充分挖掘各地自然景觀、風土人文等文化資源,采取建設觀光園、舉辦農業節會等形式,使旅游觀光發展成為青島現代農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目前,大澤山葡萄節、田橫島祭海節、紅島蛤蜊節、嶗山茶會和櫻桃節等,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農事活動,有效提高了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市的畜牧、水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到了66%。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了6個百分點。農業綜合機械裝備水平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產業化經營規模也不斷擴大,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5家,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50個。通過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等健康食品和名牌農產品生產能力持續增長。
讓農村民眾共享和諧陽光
毋庸置疑,2002年以來,是農村經濟實現戰略騰飛的五年,是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五年,更是廣大農村群眾獲利最豐的五年。
在過去,困擾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的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農民增收難度大,在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占了很大比例。二是由于“二元結構”形成的歷史欠賬比較多。為此,市委、市政府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健全農村社會保障,使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中,全市提前一年實現了農村自來水化;行政村油路通達率由56%提高到了93.5%。在水利工程中,全市完成了5座大中型水庫和188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大沽河等重點河道行洪能力也達到20年一遇的標準。同時,農村戶用沼氣、鎮村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等生態環境建設都取得明顯成效。
由于更加注重公共服務均衡化,農村社會事業也得到飛速發展。全市提前一年實現了農村免費義務教育,農村義務教育被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使廣大農民的子女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樣享受到較好的基礎教育。在完善農村醫療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全市完成了90處鎮衛生院和3119個村衛生室達標建設工程,并按照國家標準,對45處鎮衛生院進行新建及改擴建,進一步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使“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區市”正在變為現實。農村文化事業也得到大發展,共改造完善了84處鎮綜合文化站和2400個村文化活動室,消除了歷史上鎮村文化設施的空白點。
日益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也使農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目前,全市有50萬適齡農民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農民參合率達到96%。農村低保標準也由過去的600元提高到現在的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