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減負 城鄉互動 推進“三化” ――人大代表談做好“三農”工作,加快郊區發展增收減負:關鍵的環節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04-02-21
來源 : 青島日報記者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三農”問題是著墨最多的章節之一;大會期間,市委專門就做好“三農”工作召開常委擴大會議,研究相關政策;大會特意安排的三個專題審議中,“三農”問題又被排在了第一位……
可以說,“三農”問題已經成了本次人代會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記者在采訪中,“三農”也總是代表們最感興趣、最愿意談及的話題之一。代表們認為,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全社會的資源,而農民的增收減負,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
來自平度的耿仁龍代表說,近幾年來,農民收入雖然不斷增長,但增長幅度較“九五”期間有一定下滑,而且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拉大的趨勢。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農民收入中有相當部分是用于來年的再生產等其它方面的硬性支出,用于商品消費的現金收入還要更低。因此要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收入可謂是當務之急。
提高農民收入必須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從某種程度上講,減輕農民負擔就是提高了農民收入。膠州市委書記李皓代表說,青島確立了減免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的時間表,這是減輕農民負擔的一項重大政策調整,可以說是改變了農民幾千年來種地納糧的歷史。結合膠州的實際,他說,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除了按照市里的時間表推進外,膠州還計劃在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減免步伐,力爭用最短的時間把農民的負擔真正減下來。
要實現農民增收,還必須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萊西市河頭店鎮東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孫國愛代表認為,農民要實現增收,農業產業結構一定要改變,不能單純種糧,要采用優良品種加大花卉、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種植,同時大力發展養殖業。他說,“農民養一頭奶牛,年收入就能達到5000元,可以很快地改變農民的收入狀況”。
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也是增加農民收入一條快捷通道。山東大洋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樹山代表說,農產品加工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拉近了農民和市場的距離,給農民手中的產品變為商品打開了通道,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手段。李皓代表說,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一定要注意同當地農戶的緊密結合,要通過建立專業村的模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以此為基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樣可以加大農戶在“生產—加工—銷售”這一鏈條中的影響力,從而使農戶能夠真正分享利益。萊西市代表吳德志認為,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在財力上給予傾斜,同時進一步放低信貸門檻,解決企業的資金瓶頸。
增加農民收入,還需要加大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當前農村勞動力過剩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讓更多的農民進入城市、走入工廠從事非農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李皓說,要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定要首先提高農民的素質,通過完善9年義務教育,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等多種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民在全新的環境中尋找到自己的新崗位。本報記者段曉東
“三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工業興,城鎮興,農民富。青島農科院院長劉炳祿代表說,從一定意義上講,工業化、城鎮化就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他認為,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城鎮化發展的加速器;而城鎮化則對工業化具有促進作用,推動工業化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因此,必須注重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發揮其合力來解決“三農”問題。
“青島市要立足自身優勢,統籌城鄉生產力布局,實施城市工業集群向農村的強大輻射。”劉炳祿代表說,今后,我們要進一步發揮青島大工業的優勢帶動農村工業化發展,發揮青島城市品牌的優勢帶動農村城市化建設,發揮城市基礎建設設施比較好的優勢,帶動農村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以及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
在工業化集群的帶動下,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青島九聯集團董事長王振江代表說,九聯集團將國際先進的標準化、工廠化肉雞飼養,作為第一車間辦到了農戶,并以農戶入股方式建設現代化養殖農廠,實行股份制運作、專業化生產、一體化服務,首創了“公司+合作聯社+農廠”的“九聯模式”,從而大大帶動了農民增收。“九聯模式”就是典型的產業化與合作制相結合的產物,代表了目前農業產業化的最新方向。“在國際市場綠色壁壘不斷提高,國內市場準入制度逐步推開的形勢下,我們要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著力從生產環節、加工環節和流通環節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即墨市委書記張洪訓代表說,推進農業產業化,銷售流通是個關鍵環節。今后,我們要進一步開拓多元化的流通渠道。一是開拓國際市場,通過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這個橋梁,實現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國際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二是搶占大中城市市場,通過成立專業協會,農戶與農產品經銷公司、經紀人、客商簽定產銷合同等,進一步增強企業加工、市場銷售與基地生產之間的聯系;三是興建產地批發市場,“全面推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我認為,一個重要突破口就是,要把更多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王振江代表說,農村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當前,只有通過這“三化”讓更多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沒有工業的支撐,城市就難以承載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王振江代表說,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引導全市鄉鎮企業開展“第二次創業”。首先,推進鄉鎮企業的機制、體制創新,扶持一大批好企業做大做強,成為支撐全市鄉鎮企業發展的骨干。同時,積極鼓勵自主創業,大力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此外,還要引導農村創造良好的環境,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吸引各種境外資本參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遇,加快全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本報記者鄒吉宏送一簍魚,不如送一張網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做好農民的社會保障,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同時要做好農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對此,代表們有一種共識,那就是“送一簍魚,不如送一張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農民脫貧致富,才不至于“脫貧又返貧”。
市委黨校黨委書記、副校長王奎珍代表說,現在有個問題不容忽視,剩余勞動力往往是沒有多少技能的勞動力,所以,給農民傳授脫貧致富的技能才是勢在必行的途徑。嶗山區北宅街道辦事處臥龍村黨支部書記孫繼玉說,雖然在政府的扶持下,農村一些企業也做得紅紅火火,但企業考慮利潤通常從外地招工。這樣本地農民又何談學習技能的興趣?就此,王奎珍代表建議,政府應該出臺有關農民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配套政策,建立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兩個中心,將培訓和就業串聯起來,同時給用人單位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聘用本地人,“只有這幾方面的配套工程同時啟動,才能讓農民既學到技能又能找到工作,逐步實現有序地轉移。”
對于這一問題,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黨委書記黃聿誠代表說,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是發展的重大策略,但要實現這一轉移關鍵在四個方面,一要切實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組織化,由政府出面完成這種組織協調工作;二是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加快轉移培訓網絡建設;三要努力打造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特色,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四要努力建立和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他說,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應該進行科學普查,摸清本地區農村勞動力的現狀和求職愿望,然后整合資源,建立完善勞動力培訓平臺,最后構筑網絡,建立完善勞動力轉移平臺,與此同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改革戶籍管理政策,取消城鎮與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條件、區域、行業等方面的限制,逐步建立起公平的市場就業競爭機制,并在工資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做到一視同仁。據他介紹,目前即墨從2001年以來,已累計投入500多萬元免費進行農民培訓,培訓農民8.99萬,其中80%實現非農就業,已有26萬勞動力成功實現轉移。
同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樣,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即醫保、養老保險、低保等制度的建立,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金鑰匙。孫繼玉代表說,目前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所以對于老百姓來說,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就像給老百姓系上了安全帶,但如何來建立,則需要一個“實”字。“嶗山區曾拿出1000多萬給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但如何徹底改變農民的生活現狀,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政府應該出面牽頭,帶動全社會參與,然后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社保體系。那么,社保資金的來源則需要從農民個人、村級集體、土地征用以及政府撥款等各個層面來獲取。其中土地征用應該是投保的最大來源。”他認為,僅僅靠一次性補償是不夠的,政府應該用科學的發展觀來對待這一問題,通過地方性立法,按一定比例從補償金中拿出一部分為老百姓投保,只有這樣才能讓老百姓放心,才能防止一次性補償帶來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