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2月17日在青島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青島市財政局局長 徐鎮綏
一、2003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03年,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0.1億元,同比增長23.9%。全市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40億元,增長19.6%。
2003年,市本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4.3億元,增長23%。市本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6.9億元,增長19.1%。
2003年財政預算執行的主要特點是:
(一)財源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一是全面推行了財源建設目標責任制。年初,市政府向12個區(市)、25個部門下達了84項招商引資和培植財源的目標,充分調動了各級各部門培植財源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市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二是強化了企業增加財源的激勵機制。特別是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中,將企業實際上繳稅收的考核權重從25%提高到50%。2003年,全市上繳地方稅收超過億元的企業達到8戶,比上年增加3戶。三是落實了財政扶持政策。積極籌措資金1.9億元,提前兌現出口商品貼息資金;針對非典對服務業帶來的沖擊,及時對旅游企業給予短期貸款貼息,對交通、餐飲等7個行業減免部分稅費,幫助服務業渡過了難關。
(二)重點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2003年,市本級財政支持各區(市)農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資金7.3億元,比上年增加7870萬元,重點向困難鄉鎮傾斜。農村稅費改革成效突出,全市農民人均負擔由改革前的148元降至85.3元,平均減負率達42.4%。二是建立社會保障政策支持體系,有效解決了城市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困難。市本級社會保障性支出4.78億元,增長15.9%。共開發政策性扶持崗位1.6萬個,幫助1.8萬人實現了再就業。將國有資產出讓收益、困難企業土地變現收入以及財政安排資金共計8.8億元,全部實行專戶管理,解決了3.7萬名困難企業職工的安置和2.3萬名職工的欠薪欠費問題。三是科技、教育等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市本級科學及科技經費、教育事業費分別增長26.2%和14.7%。
(三)支出管理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對出國經費、會議費、車輛購置費、修繕費實行定額管理,減少了財政資金分配中的人為因素,從源頭上健全了預防腐敗的制度防線。2003年,市直部門會議費、出國經費、車輛購置費同比下降15%,節約資金1800萬元。二是對市直143個一級預算單位全部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將政府投資基建項目納入會計集中核算,基建支出實現了由事后審查向全過程監控的轉變。三是加大了對政府投資基建項目的決算審查力度。2003年審結批復項目決算107個,審減財政資金1.3億元。四是對財政投入的科技資金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四)財政改革邁出新的步伐
一是積極推進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合理核定了各區(市)的出口退稅基數,積極籌措、及時撥付出口貼息資金,加快出口商品的報關、退稅速度,確保了出口退稅機制改革的順利實施。二是抓住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時機,將市級超儲備糧全部壓銷完畢,減輕了財政和糧食購銷企業的負擔。三是在全國財政系統率先創建“陽光采購”服務品牌,全面推行“承諾限時”和“跟蹤回訪”服務。2003年,全市政府采購金額7.2億元,增長56%,節約資金1.2億元,節支率15%。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財政工作中仍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財政增收的基礎尚不穩固,稅收增幅仍然偏低,主體稅種增長乏力。二是財政支出壓力有增無減,尤其是社會保障和奧運建設所需資金缺口較大。三是財政債務負擔較重,財政風險問題不容忽視。四是部分單位執行財經紀律不嚴,財政資金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現象仍然存在。
二、2004年財政預算草案
2004年我市財政預算安排和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構建支持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深入推進財源建設,促進財政收入與國民經濟的同步增長;加大支出結構調整力度,對一般性支出一律實行零增長,集中財力保穩定、保重點、保法定支出,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逐步建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和預算編制、執行制衡機制,對部門收支活動實行全口徑財政預算管理,全面強化財政監督,努力實現全年財政收支平衡。
(一)2004年全市和市本級財政預算安排建議
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安排116億元(扣除出口退稅改革和降低農業稅稅率等因素),同比增長14%。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安排148.9億元,同比增長11.3%。
市本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安排49.7億元,同比增長12.5%。市本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安排63.1億元,增長10.9%。
(二)重點支出安排情況
1.各項行政事業費支出31.8億元,增長7%。其中:教育事業費5.2億元,增長7.4%;政法部門支出6.5億元,增長9%。
2.撫恤和社會保障支出共安排6.6億元,比上年增加1.7億元,增長37.2%。
3.基本建設支出12億元,與上年持平;加上基礎設施還款支出1億元,共安排13億元。
4.企業挖潛改造資金2.55億元,主要用于支持產業集群建設和國有企業改革。
5.科學和科技經費8022萬元,其中:科技三項費用安排6848萬元,增長7%。
6.農林水事業費支出2.1億元,增長7%,主要用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及農民工技能培訓等支出。
三、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努力完成全年財政預算任務
(一)深入推進財源建設
研究制定財源建設的長遠規劃,建立促進招商引資和產業集群建設的財政政策支持體系,從政策上增強對財源建設的推動力。進一步調整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政策,促進大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優化財政資金投向,重點支持五大產業集群建設。充分發揮新財政體制的激勵作用,建立市與各區(市)的財源建設聯動機制,進一步調動各級政府培植財源的積極性,形成全市上下財源建設的強大合力。全面加強收入征管,加快財稅庫網絡建設,努力將經濟發展的成果體現到財政收入上來。
(二)提高公共保障能力
按照“五個統籌”發展的要求,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集中財力對社會保障、農業、科技、教育、公共衛生等社會公共支出給予重點保障,新增財力主要用于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解決“三農”問題。將企業養老金繳費比例再降低一個百分點,進一步支持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市本級財政安排“低保”資金4100萬元,從2004年1月起,將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30元,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820元,切實改善弱勢群體生活條件;安排專項資金2230萬元,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建設,逐步解決貧困農民“看病難”問題;建立義務教育財政補助制度,解決城鄉特困家庭子女“上學難”問題,切實維護和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利益。
(三)積極深化財稅改革
一是積極推進出口退稅機制改革,調整外貿出口扶持政策,支持外貿出口企業加快代理制改革步伐,確保全市外經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二是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降低農業稅稅率,加快我市農民的減負步伐。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的政策,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三是對市財力安排的新建項目,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和“項目代建制”,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創新財政管理機制
建立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的制衡機制,逐步推行統一編制預算、集中執行預算的工作新流程,進一步擴大會計集中核算和國庫集中支付范圍,確保財政收支活動在科學、合理的監督機制下進行。建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對重點專項資金實行項目庫管理,建立績效評價體系,逐步形成預算有標準、執行有約束、決算有考評的財政管理體系。對市直預算單位收支活動實行全口徑財政預算管理,進一步規范機關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加快“金財工程”建設步伐,以信息現代化帶動財政管理現代化。
(五)提高依法理財水平
按照《預算法》的要求,繼續深化預算編制改革,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大力開展《會計法》執法檢查,強化財政監督,全面推進會計誠信建設,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認真貫徹《政府采購法》,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規模,規范政府采購行為。嚴格執行《青島市市級預算審查監督條例》,自覺接受人大和社會各界的監督,進一步提高依法理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