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科協辦公樓一側墻壁上,書寫著“科聯四海,智惠萬家”八個大字,這是他們新近提出的機關建設品牌。市科協主席楊柏林說,科協工作的價值不在于自己“單打獨斗”,而在于動員、聯合其他部門共同奮發有為。
學術交流精品化
上個月,第五屆青島市學術年會剛剛落幕,但在5年前,整個城市的學術交流遠不是今天這般模樣。
在原來相對零散的學術交流基礎上,以“綜合性、大科普、為青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宗旨,每年集中一段時間舉辦城市學術年會,這一想法在5年前走馬上任的新一屆科協領導班子頭腦中清晰浮現。2002年10月24日,第一屆年會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開幕,一位青年科研人員站在講臺上不無激動地說:“這是真正為科技工作者搭建的舞臺。”
第一屆、第二屆……第五屆,學術年會一步一個腳印,見證了青島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5年,在為全市科技創新營造出濃厚學術氛圍的同時,青島市學術年會逐步成長為主題突出、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學術精品項目。
5年來,市科協及所屬89個學會共舉辦學術報告會750余場,參會者近5萬人;組織各類研討會440余次,交流論文12790篇。每一屆年會后出版的論文集,以及自然科學優秀論文評選活動,為各級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了極具前瞻價值的學術建議。
5年來,國際間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同樣如火如荼,以海水淡化為主題的海洋科技論壇、以國際科技咨詢為主題的高洽會、以產學研交流為主題的展覽會,無一不體現出學術活動為政府決策、企業創新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主旨。
正如中國科協學會部副部長楊文志所說,青島市學術年會服務地方經濟的思路值得肯定,集成資源、上下聯動的模式值得推廣!
科普教育社會化
社會化科普平臺與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等“四個體系平臺”2003年以來,每年橫跨5、6月份的科普活動月,成了深深植根于市民群眾中的城市“科技節”。像今年,科普月的主題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攜手建設創新型城市”,大大小小的活動達100多項。市科協科普部郭建軍部長說:“科普月與科技周合二為一,活動的深度、廣度大大延伸拓寬,形成了有益互補。主題宣傳活動由各區市輪流主辦,又極大地調動了基層科協的積極性,堪稱我市科普活動形式創新的一大亮點。”
目前,全市共擁有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3家、省級7家、市級67家。僅嶗山區即建設了枯桃花卉實業、東海灣對蝦養殖場、嶗山五中、金家嶺社區等不同特色的科普基地21處,3處科普畫廊被命名為“全國示范科普畫廊”,總長度近千米。
創新性的舉措何止這些!市南區率先開辦社區“科普大學”,成立科普講師團,讓專家學者與社區居民面對面交流;以海底世界、海洋科技館為代表的科普文化產業穩步推進,創下多項全國第一;2002年開展的全市首次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為制定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方案,奠定了堅實基礎。
服務人才經常化
38萬,這是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總數。如何為這支浩浩蕩蕩的科技人才隊伍服務,作好科技工作者的“貼心娘家”,是擺在各級科協組織案頭的大事。
今年春節后的一天,中國工程院張福綏院士找到楊柏林,希望今年召開的第九屆國際貝類學大會能夠得到科協部門的支持。楊柏林拉住張院士的手說:“您放心,院士的事就是科協的事。”
在市科協,有一個“不成文”的院士聯系制度。每年春節前后,有關負責人都要分頭走訪在青院士,征求意見,傾聽心聲。
此外,由市科協聯合有關部門推出的咨詢人才培訓和資格認證工作,使得咨詢師成為島城“新行當”,咨詢業人才隊伍建設走在同類城市前列。
由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市科協聯合組織的“青島青年科技獎”評選,至今已搞了五屆,由于年齡限定在45歲以下,成為我市舉薦青 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最近三屆共評出的168位優秀人才中,涌現出海信集團的戰嘉瑾、青島科技大學的張書圣等一批名揚島城甚至國內外的科技領軍人,還有一大批“青科獎”得主成長為各專業學科領域的“帥才”。
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在向創新型城市進軍的征途上,自主創新的大旗獵獵飄揚。一場雄偉嘹亮的“大合唱”漸行漸高,傳出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