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嶗山區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因利益格局調整引發的各類社會矛盾糾紛大量增加。為此,嶗山區立足實際,實施“六個第一工作法”,著力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取得明顯成效。全區年均調處各類重點矛盾糾紛300多起,調處成功率達98.8%,有效防止民間糾紛引發的惡性案件2起,防止民轉刑案件12起。今年麥島片2620戶被拆遷居民,有2616戶在公告拆遷期限內按時搬遷,確保了投資20多億元的改造開發工程順利進行。
一、把握第一時間,進一步暢通訴求渠道。嶗山區各級領導干部堅持把第一時間用于接待群眾,解決難題,化解矛盾,建立起以主要領導同志為主的黨政成員輪流公開接待制度,各街道領導班子成員每日在規定時間內到崗,誰接待、誰包案、誰辦理,在第一時間內接待、調查、處理和答復,避免了重答復、輕落實甚至只答復、不落實的現象,有效暢通了群眾訴求渠道。
二、打好第一基礎,建立起鞏固的前沿陣地。在抓好農村社區這個第一基礎同時打造了四個新基礎:一是打造了新的干部基礎。結合農村第七次換屆選舉和“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使一大批群眾擁護的干部走上社區兩委工作崗位,公開選拔了1000多名農村優秀人才,充實了農村社區干部的后備力量。二是打造了新的制度基礎。創新《社區重大事務民主決策辦法》、《社區采購管理辦法》、《社區工程建設項目發包辦法》“三項制度”,大大減少了因辦事不民主、不公開、不透明引發的矛盾糾紛。三是打造了新的法制基礎。積極開展“法治社區”和“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動,使群眾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維權。四是打造了新的工作基礎。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綜治、司法、信訪、調解四位一體的“聯合辦公、聯合接訪、聯合排查、聯合調處”工作機制,形成了齊抓共管、共同參與的合力。
三、堅持第一方法,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樹立群眾觀念,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群眾面對面、心交心。一是沉到一線為群眾。開展了以54個部門、單位參與的“包一個村莊,幫助建設一個好的村級領導班子、建設一支好的黨員隊伍,促穩定、促發展、促村級規范”為主題的“包村雙建三促”活動。二是換位思考當群眾。在麥島片拆遷改造過程中,對2600余戶居民逐戶走訪征求意見,最大限度維護群眾利益,拆遷安置工作順利完成。三是耐心工作待群眾。做到百問不煩、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有事必辦,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四、掌握第一信息,超前化解矛盾隱患。圍繞建立起快反應、快介入、快化解的工作機制,加強了制度建設。一是 “綠色通道”制度,將區委書記信箱、區委聯系電話、區長公開電話、區信訪局電話及電子信箱向社會公開,打造出社情民意一路暢通到領導的“直通車”。二是定期上報制度。成立了區、街道、社區(企業)三級矛盾糾紛隱患排查調處網絡平臺,實行區每月、街道每半月、社區每周三級定期排查矛盾糾紛上報制度,實現了全區排查調處無盲點。三是主動登門走訪制度,超前化解矛盾糾紛,掌握了工作主動權。四是 “一信通”制度,實行群眾寫信、政府買單的“綠色郵政”。五是信息員制度,保證情況早知道、工作早介入、問題早解決。
五、突出第一責任,提高排查調處績效。堅持穩定工作領導抓、抓領導,層層建立領導責任制、責任查究機制,形成一問到底、一抓到底、一辦到底的工作格局。對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糾紛實行包協調處理、包督查落實、包回訪穩定的領導包案、親自處理制度。
六、抓好第一要務,統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近年來,嶗山區著力建設區域性“五個中心”和“四型城區”,總投資400多億元的高新技術、旅游度假、商貿、舊村改造等項目陸續開工。在農村,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農村社會養老、醫療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線等社保制度,大力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條件,建立起農民健康電子檔案和免費體檢制度,解決了群眾實際困難,緩解了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