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朝著新的方向 ——關于增強青島自主創新能力的思考
4月12日,也就是市十次黨代會閉幕次日,在位于市區黃金地段的市南軟件產業基地G4樓三層,一支年輕的研發團隊搬進了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熱火朝天地干起來。
來者的確不“善”:有來自大學的前衛專家,有出身軟件公司的研發人員,還有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的工程師,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研發“嵌入式32位SoC網絡芯片”項目。基地負責人吳曉峰告訴記者,一旦成功,這將是我市推出的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SOC芯片。
今天,無論在高校、科研院所還是在大中小型高新企業;無論是城市決策者、科技管理人員還是遍布各行各業的科技工作者,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面對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際城市這一宏偉目標,面對以創新強市、以創業富民,以科技創新促科學發展這一嶄新藍圖,我們欣喜地看到,青島科技工作正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期。
突破之一:培育創新源泉
有沒有創新能力,能不能自主創新,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改革開放近30年,青島經濟從改革推動、開放推動逐步進入到創新推動的全新階段。今天,我市骨干產業的部分產品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科研和產業的核心技術依然缺乏。要趕超,必須掌握自主知識產權,而核心技術不可能依靠引進,只有靠自主創新。
其次,對于一個人口密集、資源匱乏的濱海旅游城市而言,資源環境條件不允許再走拼資源、拼環境、拼規模、拼速度的路子,自主創新是青島站在高起點、瞄準大目標、實現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第三,去年的全市科技大會頒布了青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確定了一批重大科研課題和攻關項目。一心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青島,在產業基礎、開放環境、創新體系等方面業已形成比較優勢,應該而且必須在建設創新型城市方面先行一步。
市十次黨代會提出,要建立具有青島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使青島成為重要的自主創新基地。到2011年末,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以上,高新技術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以上。
眾所周知,大院大所、重點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是創新的源泉,是原始性創新的主力軍。2001年,我市率先在國內啟動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目前市級重點實驗室已達24家,真正成為原始性創新基地、產學研結合亮點、凝聚高層次人才平臺和國際科技合作前沿。
而大院大所等高端科研機構的陸續落戶同樣引人注目。去年9月,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成功落戶青島,中科院、山東省和青島市三方簽署了共建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備忘錄。7個月過去了,生物能源所籌建工作進展順利。此外,我市與中科院廣州分院建立全面合作關系,雙方常設聯絡機構;中科院廣州能源所與海爾集團、青島理工大學在新能源、建筑節能、熱泵利用等領域開展合作;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有機氟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青島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共建“有機氟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海洋化工研究院與中科院北京化學所高分子新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先進高分子材料聯合實驗室”;航天部科工集團與市新材料研究所簽訂產業化基地建設協議……一系列大動作掀起了“爭引培集”的新高潮。
源頭創新,激活一池春水。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強創新源頭建設,在培育創新源泉方面力爭有新的突破。除了繼續推進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規劃建設,力爭海爾、海信和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首批進入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行列外,還將重點引進建設重質油加工新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島半導體照明研發中心和高性能橡膠新材料研發中心等。
突破之二:激活創新主體
2006年2月,當市委副書記、市長夏耕走上全省科技大會前臺,代表我市作《提高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努力發展自主品牌》的典型發言時,短短15分鐘內掌聲響起6次。
當一座城市將自主創新作為重要發展戰略,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全力謀求突破的時候,人們再一次將希冀的目光投向青島的大企業。
相對于科學和人才支撐,技術支撐在我國原本薄弱,長期以來形成的研究機構“出成果,出人才”與企業“先市場,后技術”科研方針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產學研不相銜接,從而大大阻礙了產業技術進步。從國家到地方,產業技術落后以及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企業應該成為創新主體,這是不爭的事實。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突破口,是科技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更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
近年來,通過不斷強化大企業的技術創新地位,提高自主品牌的科技含量,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條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主導、品牌為目標的創新發展之路,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有數字為例:目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4.24%,高新技術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約為74%,擁有世界名牌產品和中國名牌產品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二位。
以海爾、海信、青啤、雙星、青鋼等為代表的大企業,正在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企業研發中心形成規模。海爾投資5億元建成中央研究院,開發超前及新領域技術,跟蹤、分析和研究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超前5至10年的技術;由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863”產業化基地、國家級生產力示范促進中心和山東大學海信研究院組成,占地7萬平方米的海信研發中心,從事前瞻性的關鍵技術研究、技術和產品研發、研發技術支持平臺建設和企業全面創新。
企業真正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十五”期間,我市大中企業的科技投入約占社會總投入的87.5%。其中,海爾研發投入為43.6億元,占銷售收入的4%;海信研發投入12.4億元,占銷售收入的5%。
企業成為技術標準的制定者。憑借技術領先優勢,我市一批企業開始牽頭或參與各類國際、國內技術標準的制定。海爾防電墻技術成為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家電國際標準,海爾“雙動力”已被納入2006年世界IEC國際標準提案。目前,海爾集團共主持制定網絡家電、家居集成等4項國家標準,并參與86項國際、國家標準的制定。
企業成為專利申請的主力軍。在青島的發明專利申請者中,企業占80%以上,授權量企業約占60%。
企業成為成果推廣和新產品開發的主體。過去5年,青島企業平均每年開發新產品5000多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占了大半,大量新技術、新課題、新產品直接推動了軟件、海洋科技、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興科技產業的快速崛起。
今年的全市科技工作會再一次提出“進一步強化和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一是支持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制品領域支持建設1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二是支持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在青設立研發機構或與我市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產學研聯合體等研發機構,在資源信息、晶體材料、生物制藥等領域支持建設8到10家研究機構。三是支持南車四方機車、高校軟控、金王等企業積極申報國家工程技術中心。
突破之三:優化創新平臺
2005年,青島科技大學原來的磚砌圍墻被扒掉,取而代之以新穎時尚的鐵藝護欄,但這似乎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一個多月后,通過國內高層專家評審的大學都市科技園總體規劃,將校區聯手建設一流創新平臺的雄心終于“和盤托出”。近日,當記者再次來到這里采訪時,發現了不少新變化。昔日的四印舊廠房被投入巨資重新改造裝修,廠區和周邊環境煥然一新,連附近的李村河河道也進行了清理。青科大化學工程研究室主任李建隆教授看好這塊創業平臺,正忙著將自己新注冊的公司搬到這里。他說:“對于初創期企業,缺資金更缺平臺,有了這塊地方,創新的想法就能一一實現。”
李建隆教授看中的,正是建設中的大學都市科技園西孵化區。據四方區科技局局長張永偉介紹,目前整個園區的規劃實施方案、園區服務體系、入園企業管理規定等配套體系建設基本完成,園區項目引進同步推進,基珀密封制造公司研發實驗室等重點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紛紛入駐。
自主創新,企業是主體,政府是主導。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為自主創新搭建服務平臺?市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大力建設中小企業創新平臺”這一目標。而實際上,科技部門早已覺察到平臺建設的重要性,去年便已動手規劃建設。目前,已有市南的集成電路設計開發平臺、城陽的新材料公共技術平臺等6家平臺通過專家評審。
在市南軟件產業基地內,落成不久的青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智騰微電子、硅盛微電子、新膠芯科技、高校軟控、海爾軟件等10余個項目先期進入,利用該平臺從事設計開發。市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支撐服務平臺一期由市科技局、市南區共同投資,政府的全力扶持,吸引了全球最大集成電路設計開發工具供應商Cadence公司將技術支持中心設在這里,并與青島軟件園成立聯合實驗室。青島軟控從事數字芯片開發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政府搭臺”為企業降低了研發成本,使得企業敢于涉足高端領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
市社會科學院長期從事經濟研究的一位專家認為,市十次黨代會將科技發展推動科學發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給人力量,催人奮進。要全面落實和完成黨代會提出的奮斗目標,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不斷提升城市自主創新能力。我們不能期望畢其功于一役,但在當前大好的發展機遇面前,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在一個或幾個領域實現新突破。
朝著新的方向突破,我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