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戈莊的錢袋子鼓起來了
中國祭海第一節——周戈莊上網節,近幾年聞名海內外。位于田橫鎮東端的橫門灣畔的周戈莊,是即墨市最大的漁村,目前擁有漁船160艘,全村980戶2800人中有800多漁民。周戈莊歷史源遠流長,據史載,該莊的上網節已有500年的歷史。 這個飽經風霜、有許多歷史傳說的漁村,依山傍海,風光旖旎。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和嘈雜,有的是田園漁村的寧靜。 周戈莊的漁民是出沒風波里的弄潮兒,是乘風破浪的英雄漢。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海里的漁業資源豐厚,漁民紛紛將帆船改造成機械船,漁業生產效率提高了整整一倍。原先出趟海得40多天,機械化后半月就可以滿艙返航。即墨市還投資430萬元建設了周戈莊漁港碼頭。為提高海上捕撈能力,田橫鎮積極引導周戈莊漁民更新改造大馬力船只,以增強遠海作業能力。前幾年,該鎮規定凡漁民更新改造一艘120馬力以上的船只,政府獎勵1000元。他們還聘請有關專家為漁民講授捕撈技術等有關知識。目前,周戈莊有能力出海遠行的100馬力以上的漁船80多條。 改革開放以來,守著“金盆子”、“銀窩子”,靠辛勤耕海牧漁,周戈莊漁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成為即墨市最富裕的漁村。漁民們紛紛建起嶄新的大瓦房,家里也實現了“電氣化”。周戈莊的漁民念活了“山海”經。 賺錢的漁民同時也冒著海上作業的巨大風險。俗話說:“寧掙地里一千,不掙海上一萬。”歷史上,有不少漁民出海被惡浪吞噬了生命。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漁民的收入受到影響。他們開始多元化生產,海洋捕撈、灘涂養殖、水產加工等并駕齊驅。目前,周戈莊淺海已發展5000畝魁蚶,經加工出口日本,每年賺回80多萬美元。周戈莊村的即墨市海昌水產品公司生產加工的鹽水雜色蛤直接銷往日本等國家,其加工后的銷售價比原來增值近4倍。依據這一優勢和成功的經驗,該村積極鼓勵引導漁民發展家庭加工點,目前已基本形成男人出海捕撈、女人在家搞加工的生產模式。 近幾年,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民俗旅游。歷史悠久的周戈莊,有著500多年的祭海民俗。每年的“谷雨”前后漁民開始出海捕魚。漁民祭海,是為了祈求海上風調雨順,平安和漁業豐收。為豐富漁民的文化生活,繁榮民間藝術文化,田橫鎮引導周戈莊村漁民把這一民間活動辦成促進沿海經濟發展的盛大節日——祭海民俗文化節。 每年熱熱鬧鬧的上網節,已成為中國民間藝術青島游的重頭戲,被稱為中國祭海第一節。每年三月的十八日,被確定為即墨周戈莊的上網節,向世人展示它原始而淳樸的民風民韻。上網節經過上百年的演變,今天已成為以現代節慶娛樂和民俗風情相結合的民俗旅游活動。與過去的祭海不同,每至上網節,周戈莊及周邊的漁村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漁村里家家賓客盈門,偌大的海灘上人聲鼎沸。 上網節期間,游客不僅可觀看到祭海儀式等傳統項目,還可以實地體驗地道的民間漁家風情——住漁家村、吃漁家飯、做漁家人、看漁家表演等民俗旅游活動,親身感受上網節的別樣風采。 田橫鎮黨委書記宋宗軍介紹,他們將引導漁民將上網節做大。他們在“十一”旅游黃金周期間,推出了民俗旅游品牌“喜行漁舍”,其中包括漁家宴、家庭旅館等,統一掛牌、統一管理,讓漁民念好“山海經”,同時推出“漁家香餑餑”等民俗食品等,實現漁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