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青島民生事業交出滿意答卷
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市第十次黨代會以來,我市從積極解決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入手,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回顧青島5年來的發展歷程,一條不斷攀高的民生曲線躍然紙上。
社會“安全網”越織越密
五年來,我市堅持把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民生工作重點,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作為社會的“安全網”,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民生答卷”。
“最近幾年是養老金漲得最快的時候,現在每月能多拿200多元?!奔易∈心蠀^的退休職工張同讓開心地說道,“退休金年年漲,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蔽沂泄灿衅髽I退休員工40多萬人,我市連續八年的“漲薪”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了生活質量的提高。
2011年6月18日,74歲的萊西市開發區城東埠村劉長瑞老人的 “紅本本”——養老金存折中有了465元的首筆養老金?!鞍呈寝r民,這些事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現在都成真的了”。
劉長瑞也許不會想到,他存折里的數字,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6月17日, 我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首次養老金發放儀式舉行,標志著我市在全省率先進入“全民養老”時代,全市約88萬“無?!崩先嗣吭露寄茴I到“退休金”。
“按照統籌城鄉的思路,將城鎮無保障居民和農村居民‘合二為一’,將國家新農保政策擴大到了城鎮未參保居民?!笔腥松缇窒嚓P負責人介紹說,從2010年起,我市推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制度,該制度的實施,標志著我市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基本實現了城鄉無縫全覆蓋。
5年來,我市居民的醫療保障水平也逐步提高。2007年,建立起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時啟動了七區居民醫保工作,將七區51.8萬老年居民、重度殘疾人、少年兒童、大中專學生以及非從業人員納入了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在此基礎上,2008年,我市又將居民醫保制度向五個縣級市延伸,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在全市范圍內實現了“無縫隙”覆蓋。
經過五次調整,我市七區城鎮職工醫療費最高支付限額由3.4萬元提高到15萬元。5年來,工傷、失業保險待遇和老年居民、重度殘疾人等住院費報銷比例,均有大幅提高。
民生“加碼”提速幸福感
民生幸福既是經濟活動的原初起點,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5年來,我市從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推出新的民生舉措,不斷發力讓群眾幸福“加碼”。
5年來,我市掀起了規模空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截至2011年底已累計開工保障性住房和“兩改”安置用房22.2萬套,其中保障性住房覆蓋面已達15%,解決了15萬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我市先后修訂出臺了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四個管理辦法,確立了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和商品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基本實現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
就業是民生之本。5年來,我市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通過擴大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推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等方式,積極促進就業。5年來,我市新增就業200多萬人,實名制統計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多年達到90%以上,城鎮失業率逐年下降。
創業是就業之源。我市通過強化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營造良好創業環境等措施,全市形成了“一中心、多基地、廣輻射”的創業工作格局。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5年來,我市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大力實施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工程,加強校長教師交流,關注弱勢群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城鄉間、區域間和學校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趨近著“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名學生”的教育公平理想。
一座城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如何,群眾健康指標是最有力的例證。目前,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壽命已達到80.1歲,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指標均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5年來,我市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狀況顯著改善,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得到緩解,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機制完全建立。
5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建立多層次、多元化、市場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占全市人口20%的老年人與殘疾人得以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創新社會管理堅持服務為先
5年來,我市積極推進社會安全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和方式,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服務群眾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
2011年,我市某村村民徐某向市檢察機關打去了求助電話,反映父親右眼被人打瞎,派出所已立案,但打人者沒有賠償。檢察機關及時向公安機關通報,公安機關迅速啟動督查系統。這樣,僅過了不到10天,他就順利地拿到了一筆賠償款。
案件的快速圓滿解決,得益于我市政法系統建立的“聯席會議”新機制。
5年來,我市深入開展“平安青島”創建工作,構筑起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社會應急體系逐步健全,探索推出了一系列“源頭治理”新舉措,全市85%以上的社會矛盾糾紛被化解在基層和起始狀態。公眾對我市社會治安的滿意率均達到96%以上。
我市堅持把人民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實施意見》,推出“十項舉措”,全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具有青島特色的現代社會管理體系。
圍繞破解社會管理“難題”,我市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服務管理作為著力點,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起“社會情況會診會商、防范資源共建共享、矛盾糾紛聯排聯調、治安問題協管協控、管理力量互動互補”的多元化工作機制。不斷探索加強社會特殊群體、犯罪高危群體、城市邊緣群體等“三大群體”源頭管理新機制,實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新模式。
事業單位“同崗同酬”改革破題,居住證“一證通”制度推廣,推進城鄉一體化戶籍制度改革……5年來,我市積極順應社會管理領域不斷拓展的新情況,創新和豐富社會管理載體手段,把破解新生社會管理難題納入社會管理體系,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讓群眾舒心、安心、放心,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市第十次黨代會以來的5年,是用“幸福”的準星校對發展靶標的5年,是百姓得到更多實惠的5年,是市民幸福感提升的5年。(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