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代表出謀獻策 打造青島的精氣神
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副主任王萍代表—— 構筑道德高地讓靈魂安家
王萍代表說,“歸根結底,黨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實現人民幸福感的滿足。這種滿足不是單純的物化、量化指標,比如GDP、國民收入、環境生態的變化等,更是一種人文情懷”。王萍說,生活當中,有的人家財萬貫,但體會不到幸福;有的人有好幾處豪宅,但找不到安放靈魂的處所。“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在報告第五部分中提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道德高地的構筑,都非常重要。”王萍認為,在城市建設當中,人才的文本經驗和技能技巧的完善相對比較容易,困難的是讓人有一個清醒的頭腦、一顆飽含激情的心以及追求道義感審美感的生活態度。
“我們大力提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構筑道德高地、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氣神,就是因為現在的實用主義、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在生活當中泛濫,它侵蝕了一些青年的心靈,讓他們在理想面前迷茫。如果一個城市GDP很高,但一出門,就有人提醒你‘防火防盜防老太太’,你會有幸福感嗎?”王萍認為,報告既點出了實現城市建設任務的精神支撐,也對各類教育機構提出了人才培養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具有人文關懷,崇尚道義,擁有積極向上的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而且愿意把自己的幸福和更多人的幸福連在一起。“城市里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愛、相互信任,崇尚科學、崇尚積極健康的文化,才是構成城市精氣神的外在表現。”
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經理許振超代表—— “自上而下”推行道德典范
許振超代表是我市首屆“感動青島”人物,還是首屆全國道德模范,他認為,我們要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首先要大力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質。“我市剛剛再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我們要把青島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文明城市、宜居城市、幸福城市,還必須在市民文明素質、各行各業的文明程度上主動尋找差距。”
許振超認為,要鞏固文明城市的創建成果,要把好的做法、經驗和制度堅持并完善,建立常態化、科學化、制度化的長效機制,加強信用體系和制度化建設,同時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引導市民對道德風尚的持續關注,為社會正氣“叫好”,對不良社會風氣同仇敵愾,使城市文明程度跟得上經濟發展水平。許振超還認為,黨員的先鋒示范作用在道德建設中不可忽視,每個黨員都自覺踐行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規范,自上而下地弘揚城市的“精氣神”,“微塵”、“紅飄帶”等道德品牌才能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
許振超說,在構筑道德高地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應懷有“我在青島,我該為青島做點什么”的信念,形成開放包容、風清氣正、奮發進取的文化氛圍,重承諾,講誠信,凝聚起昂揚風發的城市精神。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哲學系主任郭金鴻代表—— 公共意識鑄就城市“精氣神”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強市戰略除了體現在GDP上的數字,還應當有城市的精神和魂魄的升華。”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哲學系主任郭金鴻代表說,文化品位高雅的“雅”就是一種城市內在氣質和品格的體現,它既包含著具有地域特色、凸顯時代精神的文化產品等軟實力,也含有城市精神文明風貌等意識形態的元素。
“當別的城市正在爭論該不該扶老人的時候,我們青島卻涌現出了一大批古道熱腸的的哥的姐,從黨和政府的決策層、組織層到普通民眾,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營造具有高尚品質的社會風尚,‘眾人拾柴’筑起的道德高地堅實牢固,這種城市精神就是一種市民的公共意識。”郭金鴻表示,一個城市的“精氣神”體現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精髓的城市文明建設,體現在扶正祛邪、崇德尚善、激濁揚清的社會風氣,體現在開放包容、扶危濟困、忠誠守信的城市精神的探索當中,“‘精氣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一個道教術語,現在從個人修養提升到城市精神的層面,傳達的是全體市民共同的愿景和期待,是我們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不竭的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