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訊 在昨天上午舉行的市人大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夏耕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十五”時期的五年,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五年,是青島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歷史時期之一。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國家宏觀調控、加入世貿組織、迎辦奧運等重大機遇,全力推進“三件大事”,繁榮青島、平安青島、文明青島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十五”計劃主要目標提前完成,實現了青島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夏耕指出,5年來,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城市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我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與2000年相比,預計全市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均實現翻番。郊區五市經濟發展迅速,總量已占全市的50%左右。城市化水平達到58.5%。全面實施挺進西海岸戰略,新的經濟重心基本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同步推進,進入首批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榮獲“cctv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稱號。成功獲得2008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承辦權。圓滿承辦亞洲合作對話第三次外長會議、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夏耕指出,5年來,我市結構調整實現突破,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步伐,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國民經濟三次產業比例由12.2∶48.7∶39.1調整到6.7∶51.9∶41.4,輕重工業比例由64.1∶35.9調整到51∶4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特色經濟加速發展,集裝箱吞吐量和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2倍和1.5倍,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300億元。家電、電子、汽車、造船、石化、港口等一批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國字號、大企業、多品牌”的產業格局開始形成,六大產業集群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40%。金融、物流、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以上。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由1.1噸標準煤降低到0.9噸標準煤。
夏耕指出,5年來,我市城鄉統籌互動發展,現代化城市大框架基本確立。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大城市發展戰略得到全面實施,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生態市規劃、濱海公路沿線組團總體規劃等編制完成。同三高速青島段、流亭機場擴建一期、東西快速路等一批重點交通工程交付使用,濱海公路、海灣大橋、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青島段、國際帆船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項目開工建設,濱海步行道市區段、匯泉廣場改造、嶗山巨峰、海底世界等一批旅游特色項目相繼竣工,重點河道綜合治理、小街小巷整治等一批民生環境工程陸續完成。加大了舊城改造和市區北部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城區面貌不斷改善。全面啟動了生態市建設,五市三區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前海一線截污、膠州灣環境保護等工程加快實施,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的復檢。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各級政府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統籌城鄉“七個互動”,推進工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向郊區布局、城市基礎設施向郊區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郊區覆蓋,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五年來,各級財政“三農”支出累計達到98.9億元,其中市本級29.9億元。郊區建成一批工業生產和配套基地,農村服務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成效顯著,加速了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步伐加快,外向型農業加速發展,畜牧、水產業占農業比重分別提高了4.8和7個百分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83%的村莊通了柏油路,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2%。全面落實種糧、良種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征收,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農民“零負擔”。取消了農民進城務工的限制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11萬人和28萬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穩步推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參保率達到91.7%。
夏耕指出,5年來,我市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體制創新為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了各項改革。國有經濟布局和戰略調整取得成效,大企業引進戰略投資伙伴和產權多元化實現突破,全市主要經濟系統國有企業改制面達到90%以上。新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框架基本建立,國有資產監管得到加強。加大對民營經濟的引導和扶持,制定實施了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民營經濟占全市比重達到44%。全面推進政府管理體系“五項工程”,堅持依法行政,實行科學民主決策,政府職能逐步轉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加強。順利完成兩輪政府機構改革,市級行政許可事項削減72.4%。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了市與區市財源建設聯動機制。努力提高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招商引資和對外貿易邁上新臺階。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51億美元,利用內資780億元,分別是“九五”時期的3.1倍和6.5倍。丹麥馬士基、韓國gs、日本東麗、中石化、中船重工、一汽、中海油、中國鋁業等一批中外大企業來青投資。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先后封關運營。2005年進出口總額完成306億美元,是2000年的2.8倍。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較大進展。外事、僑務、對臺、口岸工作進一步加強。與國外23個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或友好合作城市關系。積極推進了對口支援工作。
夏耕指出,5年來,我市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文明城市彰顯魅力。堅持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呈現繁榮發展的嶄新局面。城市創新體系日益完善,五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1項。以海爾、海信等為代表的企業自主研發體系初步形成。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專利授權量增長74%。全市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提高1.04個百分點。國家深海潛水器基地定點我市,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開始籌建。完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工程。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0%以上,普、職高中協調發展,高等院校全日制普通在校生比2000年增加4倍。中國石油大學等一批高校在我市建校辦學。擴建改造了市圖書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開工建設了鳳凰島影視文化基地、青島大劇院、極地海洋世界、現代藝術中心、市體育館等一批重點文化工程。有線數字電視在全國率先實現整體轉換。獲得國家級各類文藝獎項294個。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建設取得新成效,第五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城鄉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建成了老年大學、老年公寓等一批服務設施。第一次經濟普查工作圓滿完成。新聞出版、民族、宗教、檔案、史志、仲裁、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夏耕指出,5年來,我市居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環境和諧穩定。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生為重,適時調整了關系民生的就業、保障、住房、收入等政策,集中力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和困難群體就業幫扶機制基本建立,累計實現城鎮就業53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市本級社會保障性支出占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7.2%提高到9.4%。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凈增33萬人,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提高38%,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了30%和80%。推進經濟適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等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建設,解決了市區人均使用面積6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難。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9.5%。國有、集體企業拖欠職工工資和建設領域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得到較好解決。進一步完善了價格決策聽證制度,物價水平保持基本穩定。扎實開展“平安青島”創建活動,大力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確保了政治安全、社會安全、信訪安全和生產安全。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集體上訪和安全生產事故發生起數整體下降,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稱號。適應公共管理的新需要,建立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方面64個專項應急預案和分預案,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初步形成。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管理,被命名為全國“三綠工程”樣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