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到“一五”規劃,我想首先談第一點,就是“一五”規劃按照客觀的要求應該怎么樣一個規劃,接下來我想說為了實現這樣一個規劃和目標,我們應該怎么做;第三當前人們所關心的幾個熱點問題,在“一五”規劃里如何逐步地去努力解決。
那么第一個問題,“一五”規劃應該是怎么樣一個規劃,要把這個問題想清楚,恐怕需要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處在一個什么階段有一個清醒的科學的準確的理性的認識,我們現在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處在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呢?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經濟上或者是說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們處在一個轉型期,首先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剛才主持人說,我們這次制定的是“一五”規劃,而不是“一五”計劃,一字之差,就反應了我們國家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直到五年前我們制定的還是計劃,現在才改成規劃,可見這個過程還沒有完成。
第二我們正在由以農業為主轉到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這樣的過程中,要知道至今我們還有七億六萬農民生活在廣大農村,也就是中國人口的多數還住在不發達的農村里面,還靠著土地來生活,真正的發達的國家農業人口應該降到很少,像中國這樣的土地分散,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能把農業人口降到1%、2%,但是說農業人口占到64%以上,總是說明你的轉型還沒有完成。
轉型的第三個主要內容就是經濟由以內向型為主要轉到內外向并舉,這一點我們國家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快,又由于我們成為世界資本的投資熱土,近年來已經做到內外向并舉了,這就是我們的對外貿易在我們的GDP(國民生產總值)當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現在已經達到了50%左右。
現在我們從社會的角度再看看我們的轉型期,至少我覺得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由單位制轉為社會制,現在搞市場經濟了,人就變成社會的人,每個人還是有單位的,但是不是一定就是終身,通常話說就是跳槽,更學術的語言說就是人才流動,好處是人的自由度大了,人的各種潛能可以在幾次選擇當中,找到一個最合適的環境。壞處是什么呢?社會不好管理,同時給人們的心理造成一種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未來是迷茫,不可知的,這是社會的一個轉型。
第二個轉型就是從農耕文化轉到工業文化,真正的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應該說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那么一種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必然要和它相適應的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這個變化就帶來了,我們需要從農耕文化為主轉向以工業文化為主。農耕文化和工業文化有哪些差異呢?那就看工業生產對社會,對社會個體就是每個人提出什么樣的要求,我覺得它對于社會和社會個體提出了種種要求,概括起來最主要的是四個化。
一個是城鎮化,只有分散的農民的居民慢慢變成小城鎮化,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才能對環境對資源做到最合理,最科學最清潔也最節約,所以城鎮化是在工業化過程當中,必須的不可避免的過程,第二法制化,第三集體化,第四條個人行為的規則化,我們也在轉變當中,這個過程也沒有完成。
好,現在我可以給我們所處的階段下一個簡短的結論了。我的結論是中國正處在沒有完成的工業化中期。那么這樣一個過渡期中國這個過渡期,它的特點是什么?我自己覺得我們的特點是跨度大,所謂跨度大指的是一方面我可以形象的說,我們一只腳已經踏進了最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的大門,另一只腳還停留在千年以前的原始耕作的門里面。
我到少數民族地區去調查,我到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兩面的山是這種角度,底下一個怒江,怒江水大的時候,窄窄河流里每秒五千方的流量,一輛吉普車下去打個滾就找不到了,我們傈僳族的同胞,就在這樣的山上,開荒種地,有的地方是接近70度,那就是這樣的田,這樣就90度了,這樣的田做不了梯田的,怎么種啊,一把火把灌木樹林草燒掉,然后它就是肥,上山種的時候背個像書包一樣的布袋,里面是玉米粒,這只手拿一個木棍子,木棍前這么削變成這樣的,上去之后杵一下,挑開土,一個玉米粒扔進去,然后走上去,用腳把它弄平,一踩,再挖個洞,如果雨不大又能滋潤它就長出來了,一年順利就可以結玉米了,如果是旱,顆粒無收,如果雨大了全沖掉了,沖掉怎么辦,再種一遍,有的地方是手揪著沒有清除掉的草根,這樣種,每年都要有一二十人由于不小心從山上滾下來跌落在怒江里,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不是千年以上的耕作方式,我說千年還少了,我們建設現代化能不能把這部分同胞丟下呢?不行,但是讓他們從這種耕作方式跨入到計算機房,是能一蹴而就的嗎?當然這可能是很極端的現象,現在中央采取措施了,去年開了民族工作會議,準備把22個人數較少的民族,一共60萬人,在幾年之內,異地移民遷出來,不然這些少數民族同胞和漢族同胞永遠跨入不了現代化,
所以,這就是中國,這就是我們轉型期,我們在制定規劃的時候既要想到發展高新技術,也要想到這些廣大的貧困的地區的農民,怎么樣慢慢過上和我們一樣的生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