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訊 經過為期一周的公示,嶗山區人民政府近日正式公布了首批9大類12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錄中包括:孫家下莊舞龍、東韓舞獅、枯桃花卉種植技藝、柳腔、九水梅花長拳、嶗山茶道、嶗山剪紙、北宅櫻桃種植技藝以及首批市級名錄嶗山民間故事、嶗山道教音樂、沙子口廟會、溝崖高蹺。首批名錄是在全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基礎上產生的;其確定程序是:由區文化局、各街道文化部門及有關單位進行整理申報,經專家初評和區評審委員會審核,產生推薦名單,再經過社會公示,最后由區政府批準公布,評審工作以科學、民主、公正為原則。
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保護價值。如嶗山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嶗山韻”因具有獨到的嶗山地方特色被公認為道教音樂中的三大經韻之一,是中國音樂史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具有出色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藝特點。如:溝崖高蹺“疊三層”將傳統武術融入民間舞蹈,極具觀賞價值。而嶗山剪紙重要傳承人之一蘇霞剪的斗雞、斗猴、斗牛讓靜態的剪紙作品動起來,栩栩如生,具有鮮明的藝術感染力;三是具有世代相承的特點。如孫家下莊舞龍、東韓舞獅等經過幾代民間藝人傳承,已經成為深受嶗山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四是具有相當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如:對沙子口廟會、嶗山茶道、枯桃花會的種植技藝、北宅櫻桃的種植技藝等項目的保護,將逐步打造成為嶗山乃至青島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品牌,不僅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設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提升嶗山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