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長城為春秋戰國時在齊國境內修筑的長城。它西起古代的平陰縣北部(即今肥城縣西北六十余華里的廣里、古防門以西),東至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于家下河村北處,全長一千多華里。齊長城由于修筑于魯中丘陵的南北分水嶺上,因而古代又稱“長城嶺”或“長長嶺”。齊長城膠南段位于膠南市境中部,自西而東,橫貫膠南市5個鄉鎮,自諸城市桃園鄉史家夼入境,起自六汪鎮李家前夼西嶺,經六汪、鐵山、隱珠、黃山、靈山衛5個鄉鎮,蜿蜒橫亙于丘陵山崗之上,逾小珠山進入黃島區于家下河村東北入海,歷經215座山頭,全長55公里。齊長城跨越魯山、李家前夼西嶺、徐家前夼北嶺、烽臺頂、烽臺南嶺、孫家溝南嶺、山周北嶺、月季山、背兒山、曹成山、孟家洼子北山、苗家南山、黃山、報屋頂、蟹子山、石寨頂、歪頭頂、尖頂子、太陽頂、大鼻子山、扎營山、敞口澗、教場、馬插石、小黑澗、大黑澗、白石口子前、將軍帽子、簸萁揚、小珠山、鵓鴿山、瞅侯山、西洞山、牛王廟山(徐山)、于家下河西山、于家下河北嶺入海。它或以泥土斑竹板筑,或以亂石壘成,象一條長龍橫臥于山嶺之上,氣勢雄偉壯觀。由于年代久遠,大都已傾圮倒塌,而許多地方的墻基尚清晰可辨。如膠南市六汪鎮的烽臺頂一段,長約300米,高2?3米;山周北嶺一段,長約近600米,底寬7米,頂寬3米,高約5米。在逢山越嶺的地方多是石砌城基,用石灰、粘土和沙加水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筑成。還有幾處至今仍保留著修筑烽火臺的遺跡。如在烽臺頂就保留下一座烽火臺,高4米,直徑15米。在白石口子前還殘存著一個城堡要塞,長約10米,寬8米左右,它的南面靠在城墻上,其他三面向北突出。要塞周圍的石墻現已倒塌,但有1米多寬的城基仍依然可見。
關于修筑齊長城的歷史,在《竹書紀年》、《齊記》、《管子?輕重篇》《史記?楚世家》等史籍中都有記載。根據史學家的考證,齊長城西段,早在周靈王15年(公元前557年)就已完成,以后又陸續向東發展,到戰國周顯王時,先后經歷了一、二百年的漫長歲月才全部建成。
遙遙千里的齊長城距今已是兩千余年了,它為研究齊魯文化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2001年6月,齊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