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墨故城位于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因城設于朱毛村(春秋時大夫朱毛曾居住,故名),又稱朱毛城。西漢時,膠東國康王曾設都于此,所以又名康王城。據《重修平度縣志》記載:“故即墨城,齊初并萊,以萊古都遼遠,建此城于萊國之中。北依群山,南控芥莒,名朱毛城,后為即墨”。即墨故城始建于何時尚待考,但從“齊初并萊”一句來看,最晚當在春秋之際即有此城無疑。因為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齊就已經是周分封的諸侯國了。即墨,戰國時屬齊邑,秦時置縣,西漢時又為膠東國治所。王莽始建國元年,膠東王劉殷降為扶崇公,仍居此城,膠東國除。東漢時,封膠東侯于郁秩(今平度城一帶),膠東始與即墨分治。到隋開皇十六年設即墨縣于今之即墨城。
內城有金鑾殿、點將臺、東西倉、儲貨灣、養魚池、梳妝樓等遺跡。據初步考察,即墨故城范圍很大,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南北長約十華里,東西寬約五華里。至今尚遺存城墻千余米,城基寬約40米,高約5米,全為夯土板筑,十分堅固。當時的運糧河(即今之小沽河)通過東南城門洞,可以直接駛入儲糧灣內,至今城墻缺口尚存。即墨故城一帶,歷年常有文物出土,如銅鈁、弩機、戈、劍、刀幣,銅石鐵范等。近年來發現的空心磚,上刻青龍,長一米多,寬40厘米。另外還發現直徑80厘米的大型圓柱石礎,都說明當時宮殿的宏大。
即墨故城過去有“朱毛城,臨淄土”之說,根據傳說,當年建城用的磚瓦等,都是從臨淄用人工轉運來的,動用民工之多可想而知。至今還流傳在民間的《二貞廟》、《洗心河》等類似《孟姜女》的故事就是當時人民服苦役的明證。
楚王項羽分齊為三國,即臨淄、膠東、濟北。膠東定國都即墨,是僅次于臨淄的重鎮,是齊國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在即墨故城發生過一次舉世聞名的“田單破燕”事件,即“火牛陣”。田單破燕已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奇取勝的典型戰例之一。
2001年6月25日,即墨故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