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務全搜索
高級搜索
寶山地秧歌產生于明末清初,最早流傳于黃島區寶山鎮黃山后村,當地稱“耍耍”,是一種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
寶山地秧歌的音樂以嗩吶為主,配以小鼓、小鑼、小镲、鉑、手鑼。演奏的曲調多為流傳于民間的一些小調,主要有鋸缸調、南鑼、小放牛等,秧歌中的角色、行當、服飾均借鑒了戲曲中的扮相。寶山地秧歌舞蹈動作粗獷而原始,少有雕琢,有很多動作是根據當時農民在田間勞動的場面加工而來的,表演時男女角色之間不同的動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動作優美舒展,踏著音樂動作協調一致。形成了男剛女柔、男放女羞、剛柔相濟的特點,逐漸形成了群體意識強,舞蹈動作舒展、流暢、樸實無華的風格。
演出內容多屬民俗風情、鄉野傳說,主要作品有《唐二賣線》、《王三捎書》等。語言采用當地方言土語,詼諧幽默,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韻味,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此項目已入選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