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溝崖高蹺可追溯到光緒26年(公元1900年),藏允宗、藏作欽和藏瑞松發起組織了嶗山第一支高蹺隊。光緒33年(公元1907年),溝崖村便組織了深受許多地區歡迎的溝崖高蹺隊。初興時,蹺腿高度僅有25厘米左右,高蹺隊人員都是男人,表演時男扮女裝。后不斷發展舞技越來越精湛,也有女性加入高蹺隊伍,溝崖高蹺隊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
高蹺從內容上分文蹺與武蹺:文蹺講究扭、逗或表演情節簡單的小戲。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把驚險的表演與優美的造型藝術融合為一體。溝崖高蹺融入了兩種表現形式的精華,在表演上更加引人入勝。溝崖高蹺不但能跑,而且能扭能唱能跑能相。"扭",是溝崖高蹺韻律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領可以概括為"扭腰、展臂、挽腕、屈膝、提氣"。男女演員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多種表演花樣,默契配合,裙飛扇舞。"唱",是幽默表演逗人開心以及演員之間互相交流情感的表現手段。在唱的過程中,富有特色的抒情性動作得以充分發揮,令人耳目一新。"跑",是溝崖高蹺最突出的特點。優美、端莊、風流、瀟灑的格調,灑脫、利落的動作,使溝崖高蹺更具有觀賞性。"相",就是"鼓相",是溝崖高蹺向高水平表演技巧攀登的階梯,也是它與其它高蹺的區分點。通過"叫鼓亮相",演員在鑼、鼓、鐃、鈸擊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表演中轉化情緒、變換節奏,使舞蹈呈現異峰突起之勢。
此項目已入選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