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務全搜索
高級搜索
平度草編工藝已有150年歷史。據《續平度縣志·卷十·民社志》載:“(清)咸(豐)同(治)后,由掖(縣)之沙河傳來,逐以盛行。”
據光緒三十一年(1905)成書的《平度州鄉土志·商務》載:“草帽辮,每年出售四千包,售于本境者半,售于掖商者半。本境麥莖頗佳,中辮料緣以無巨商,不能躉販,所收者皆粗工,故無厚利。”民國二十三年(1934)至二十五年(1936),平度“西鄉新河附近,又有設莊倡織臺灣草帽者。草由海舶運來,分布各村,令婦女學織。”
建國后,草制工藝品業得到恢復和發展。至80年代,草制工藝品生產普及全縣當時的45處公社、1024個村莊,業者7.2萬余人。現在平度新河、店子、運山已發展草制工藝品企業近20個廠家或公司,平度全市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草制工藝品產業群。平度草編包括設計、染色、薰蒸、成型等工藝流程,以麥草、蒲草、玉米皮、草麻、草柳等為原料,現已由單一的麥草草辮、草帽,發展到用麥草、蒲草、玉米皮、草麻、草柳等多種原料制作的草辮、草帽、草茶墊、草門簾、草提籃、草拖鞋、草地毯、草座墊、草紙簍及各種草裝飾品和草包裝品,達10余類、萬余個品種。
此項目已入選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