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務全搜索
高級搜索
燭竹馬是流傳在平度田莊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出現于清朝前期,屬人們討飯謀生的一種手段,他們用高粱秸制作簡單的竹馬,到大街小巷演出乞討。燭竹馬是在竹馬的基礎上逐漸改進演變而成,夜間表演時將“竹馬”的前胸和后腚放上蠟燭,故名燭竹馬。
燭竹馬一般由五男、五女表演,打擊樂伴奏。頭馬為總指揮,右手拿哨子指揮隊形變換。常用的隊形有“十字梅、”、“眼睛花、”“?? 三軍戰呂布”、“結子花”、“彎彎過街”、“兩扇門”、“大姐見面”、“勾一勾”、“鍋臺角”、“五馬靠槽”等十幾種。曲譜主要有:“急急風”、“小勒頭”、“跑馬秧歌”、“逗情鑼鼓”等。伴奏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有:鼓、鑼、鈸、呆(手鑼)。燭竹馬最主要的特征是在竹馬中放有蠟燭,白天晚上演出皆可。尤為晚間演出,馬中的蠟燭時隱時顯,遠處看去像是有磷火出現。隊形千變萬化,均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給人以眼花繚亂、耳目一新的感覺。其動作要領是:身要穩、步要輕,走似流水快似風;膝要顫、不能顛,前后撅耷最難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