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簡介(背景)
青島市聚焦“建筑工程施工許可”材料準備繁瑣、準備周期長、信息填報易錯,影響項目開工建設進度等問題,持續優化升級工程建設項目全過程在線審批服務,創新“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辦理模式,在全國率先實現建筑工程施工許可全流程數字化審批,助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跑出加速度,實現了“減證便民”,高標準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
二、主要做法
(一)創新辦理方式,減輕企業群眾負擔
推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零材料辦理,將許多原本需要由企業群眾提交的申請材料,變為零證明材料提交。同時建立了用地批準、規劃許可、招標投標、施工圖審查、審管互動等5個領域信息共享聯動機制,將企業需提交的政府部門核發的材料減少到0。系統還在每個填報項目中嵌入“白話版”解讀,申請企業可以對照解讀勾選填報,選擇標準制式的申報模板,引導企業生成規范化的申報材料,有效解決了申請人填不對、不會填的問題,引領建設工程施工許可零材料辦理改革。
(二)智能預審審核,提高審批通過比率
推出智能預審服務,在提報階段,系統會進行智能預審申報材料的合規性,如建設規模、合同價格、參建單位和人員信息等各項數據是否滿足條件,通過數據互聯互通自動獲取企業信用情況、企業資質、人員資質等基礎數據,實現數據一站式匯集,提升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獲得感。同時,引入AI智能輔助、OCR識別等數字化技術,整合工具、數據、算法等多種能力,將審核意見以在線批注的形式顯現出來,降低審批工作量、提高審批準確度,有效減少傳統人工審核與企業反復溝通的時間成本,提高審批通過率。
(三)加強互聯互通,推進數據整合共享
打通省大數據局、市不動產中心、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等多個部門業務系統,實現不動產權證書、土地劃撥決定書、土地出讓合同、用地規劃許可證、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圖審查合格書、中標通知書、政府采購等數據的互用共享。平臺實現了申請材料全程電子化流轉,構建起“全程電子化在線申報、多部門協同并聯審批”模式,真正實現了業務辦理少跑腿、零跑腿。審批業務辦結后,平臺將申請材料、辦理意見、電子證照等主要審批業務信息自動推送至對應監管部門,在監管過程按需共享使用,推動審批、監管無縫銜接。
(四)遠程電子簽章,深化電子證照應用
依托國內首個面向社會組織提供多群體、多場景的電子簽署中心,將自然人電子簽名、法定代表人電子簽章進行融合組建,對同一次業務、同一份文件,支持多人、多主體即時、在線、混合簽署,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據確權,通過人臉識別,在線完成遠程授權,提升了遠程辦理效率。推動不動產權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施工圖審查合格書等8類電子證照在工程建設領域應用,提升電子證照應用成效。
(五)“智慧客服”實現24小時不打烊服務
為切實解決辦事企業“多頭”咨詢、“工作時間外”咨詢難的問題,創新上線“智慧客服”AI小助手,AI小助手具備業務、技術等全方位的常用知識庫,能夠為建設單位第一時間解答各類疑問,并提供24小時不間斷服務,進一步減少辦事企業的咨詢次數及辦件時長,切實提升了用戶體驗和服務質量。
?????三、利用的數據資源
聯通省大數據局、市不動產中心、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等多個部門業務系統,實現不動產權證書、土地劃撥決定書、土地出讓合同、用地規劃許可證、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圖審查合格書、中標通知書、政府采購等數據的互用共享。建立了用地批準、規劃許可、招標投標、施工圖審查、審管互動等5個領域信息共享聯動機制,大幅減少企業需提交的證明材料。
四、取得成效
青島市在全國率先實現建筑工程施工許可全流程數字化審批,所需填寫信息字段從92個縮減到22個,縮減比例達到76%。2022年1-9月,全市共辦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項目1907個,建筑面積3822.49平方米,涉及金額1721.65億;全市397個省市重點項目和197個第二批新發專項債項目中,448個項目已完成了施工許可手續,重點項目審批服務效率顯著提升。為地鐵三期、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跨膠州灣海底LNG管線等110余個市政工程第一時間辦理了施工許可手續,其中地鐵9號線實現《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同日發放,創造了青島地鐵建設以來的最快記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