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簡介(背景)
為加快推進“數字青島”建設,青島市人社局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針對人才服務“辦理事項多、政府部門多、證明材料多、申請表單多、辦事流程長、等待時間長”等碎片化問題,搭建了“人才服務一件事”聯辦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平臺將分散在各部門辦理的“單個人才服務事項”集成為企業和人才視角的“一件事”,通過業務流程再造、電子證照應用、數據共享聯動,實現人才服務“一次告知、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網聯動”,提升了人才服務體驗度、獲得感和滿意度,推進了“無證明城市”建設。
二、主要做法
平臺通過數據匯聚和業務協同,打破部門壁壘,梳理業務表單,整合提交材料,應用電子證照,優化辦事流程,實現跨部門多事項“一站式”服務。
(一)聚焦人才需求,創新政務服務機制。平臺圍繞解決人才服務碎片化問題,通過“一件事”數字場景重構,將涉及人才服務且分散于各部門的“單個事項”集成為“一件事”,將“分散經辦模式”改變為“集成辦理模式”。人才可自主選擇PC端或手機端登錄平臺,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單項業務或選擇多項業務進行同步聯辦,申請提交一次、信息填寫一遍、材料上傳一套,全程進行微信實時推送,有效提升人才滿意度和獲得感。
(二)聚焦精簡材料,創新業務協同機制。建立了由人社牽頭,教育、公安、住建等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人才服務“1+N”工作機制。通過反復梳理和論證,將人社、公安、教育、衛健、住房、科技、醫保、自然資源規劃等部門13個服務事項納入平臺,實現“多事項一窗受理、相同材料合并復用、信息共享取代申請材料”。并且,平臺充分應用電子身份證、電子社保卡等電子證照,進一步精簡辦事材料、降低辦事成本,實現了人才服務提質增效。
(三)聚焦精準服務,創新數據引領機制。平臺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形成人才“一人一檔一畫像”,開展“政策找人、主動告知、精準服務、秒批免辦”智能化服務,解決企業和人才對政策“不知道、找不到、看不懂、不會辦”等問題,努力實現人才政策“不來即享、即申即享、免申即享”。通過跨部門數據共享和電子證照應用,申報材料由自動調取代替人工提供,由數字化存儲代替紙質存檔,規避了材料造假和篡改的風險,確保了業務辦理過程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三、利用的數據資源
通過全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共享教育、科技、公安、自然資源規劃、住建、衛健等部門數據,實現“學歷確認、職稱資格確認、落戶資格審核、人才住房申請資格審核、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費、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申領、高層次人才服務、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見習平臺、招聘 e 站、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辦理、高層次人才就醫保健預約、養老保險關系接續”等13項業務協同辦理。
四、取得成效
平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人才“引育留用”機制為主線,以數字技術、電子證照、電子檔案、流程驅動為支撐的“一件事”服務模式,有效破解了人才服務碎片化問題。
(一)優化了營商環境,助力企業留住人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才在企業創新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青島市在全省率先打造“人才服務一件事”聯辦平臺,聚焦企業科技創新需求,為企業吸引人才提供了堅實平臺支撐,助力企業匯集人才、留住人才,獲得了企業高度認可。截至目前,已為1818名高層次人才發放“服務綠卡”,為2962名高層次人才申辦“山東惠才卡”。
(二)解決了服務短板,人才辦事既快又準。平臺為人才“來青、留青、住青”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將涉及8個部門的高頻服務事項,辦理次數由13次降低到1次,提交材料數由98份精簡到52份。平臺上線以來,共為7.5萬名學歷人才發放補貼資金12.89億元,為實現人群全覆蓋提供了精準定位,基本達到“人才補貼”應享盡享。
(三)提升了數據價值,引領數字化轉型升級。平臺突破了跨部門數據煙囪藩籬,運用數字技術解決了多部門業務“交疊地帶”問題,實現最大程度容缺受理、智能辦理,大幅縮短辦事時限。平臺全面實現政策找人、精準服務,保障了人才政策“易兌現、快落地”,讓人才服務更有溫度。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