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案例簡介(背景)
青島市企業托管中心共管理原商業、物資、醫藥行業及部分紡織、化工、電子行業國有破產關停企事業單位120戶,服務職工2.4萬余名。為優化托管企業職工辦事渠道,提高服務效能,托管中心推出“托管企業職工服務一件事”業務平臺,通過智能引導填報、數據共享、線上審批等手段,簡化填報環節、減少提交材料、縮短辦理周期、降低跑腿次數,提升托管企業及職工辦事便捷度,高標準推進了“無證明城市”建設。
二、主要做法
(一)部門業務協同,“信息跑路”代替“職工跑腿”。同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醫保局建立職工社保醫保補繳業務、離退休職工死亡遺屬待遇業務、社保卡申領業務聯辦機制。依托社保、醫保信息系統,業務平臺直接獲取職工社保、醫保繳納情況,對符合社保、醫保補繳條件的,幫助職工補齊材料后轉入社保、醫保系統審核辦理,無需職工個人出具送達社保明細等證明材料。對遺屬待遇辦理業務,職工親屬線上提報,社保系統自動匹配去世人員信息,自動核驗,符合條件的直接推送到業務平臺,通過數據接口完成信息核實、資料補充,社保系統完成待遇發放,減少了人工審查環節,避免了職工在街道、企業、社保部門來回跑、現場提交審核材料辦理耗時長等問題,實現由“跑多門、找多頭”變為“跑一次、找一窗”。
(二)信息掌上查,業務“一站辦”。一是豐富線上業務內容,實現信息掌上查。業務平臺上線了企業查詢、個人檔案查詢、生存認證、政策信息共享等服務事項。以生存認證業務為例,業務平臺依靠省統一用戶體系,調取公安部門公民身份證照片信息,職工直接在“愛山東”APP刷臉即可完成認證,系統自動比對,無需電話連線、定期送達或郵寄戶口簿等繁瑣證明方式,年均服務1500人次。二是在線申報業務事項,一站受理辦理。對聯辦事項外的其他托管企業職責范圍內事項,職工通過平臺申報,平臺自動推送相關責任部門,一事一議進行辦理并反饋,做到“一次提報、全程幫辦”。
(三)整合數據資源,發揮“乘數效應”。一是擴展平臺應用基礎信息。分批對中心管理的托管企業20余萬卷檔案進行信息化,整理形成電子檔案數據,作為平臺后臺數據庫,使平臺便民服務所需數據資源更加充實,工效大大提高。二是打造平臺的應用新擴展。根據不同職工群體需要,設置專項信息庫,差異化服務不同需求和業務處理。利用平臺服務勞模、軍轉干部、機關轉體人員等托管職工群體待遇落實,通過打通人社、醫保、公安、民政、應急管理等多部門業務系統,用數據共享實時掌握其養老待遇調整及養老金發放情況、人員生存狀態等信息,及時準確為其落實相應待遇,在業務辦理更高效的同時,數據共享取代了各種紙質證明。
三、利用的數據資源
一是接入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退休證”“退休人員信息”“養老保險信息”“企業各類退休退職人員待遇核準信息”和“社保卡持卡情況”數據資源,用于辦理會議紀要人員待遇核算、勞模榮譽津貼審核、剩余退休人員社會化移交等業務。二是接入“供養直系親屬待遇領取信息”數據資源,用于辦理企業供養直系親屬喪葬費等業務。三是接入“社保繳費明細”數據資源,用于辦理職工補繳保險等業務。四是接入“企業軍轉干部養老待遇享受明細”數據資源,用于辦理企業軍轉干人員待遇核實業務。五是接入“喪葬補助和一次性撫恤金申領”數據資源,用于辦理職工遺屬待遇業務。六是接入“城鄉居民待遇領取信息”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信息”數據資源,用于辦理家屬工生活費待遇核算業務。七是獲取市公安局“青島市常住人口基本信息”接口共享查詢服務,用于查詢職工生存狀態、戶籍地址及聯系方式,為失聯退休職工落實各類待遇。八是接入市民政局的“殯葬逝者人員信息”和“婚姻登記證照信息”數據資源,用于核實職工生存狀態和家庭成員情況。這些數據資源的共享接入,大幅壓減了職工需要提供的證明材料,提升了服務質效,讓辦事職工真實的體驗到了我省建設“無證明之省”的顯著成果。
四、取得成效
《數字青島2022年行動方案》提出打造基本民生、質量民生、底線民生三個“服務樣板”,“托管企業職工服務一件事”業務平臺的建設初衷就是服務保障底線民生。托管企業性質特殊,企業改制年代久遠,職工辦理業務常面臨著不知找誰、不知怎么辦的問題,習慣采用“直接上門”的辦理方式,存在較多找錯門、交錯或缺失材料的情況,甚至因為資料缺失無法享受相應待遇。業務平臺通過線上集成業務辦理,進一步減環節、減材料、壓時限,特別是通過跨部門數據共享減少業務所需證明材料,為2.4萬余名職工提供了新的、更加便捷的辦事渠道,實現足不出戶或只跑一次辦業務,拓展數字惠民的廣度和深度,讓職工享受更多“數字紅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