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一步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美育)工作,提高藝術教育育人成效,深化落實《青島職業技術學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方案》,現對本年度藝術教育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強化美育與專業融合發展
(一)“專業+美育”,助力融合發展
學校在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過程中明確要求:各二級院部結合專業開設法治教育基礎素質課、專業基礎課或專業拓展課,做好美育和健康教育工作,注重美育課程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實施“專業+美育”工程,充分挖掘專業所蘊含的內在美,推進美育與專業融合。
教育學院依托音樂教育專業,長期以來堅持教學改革與創新,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過程中持續探索完善藝術課程的教考分離、小班教學、賽融通、教材建設等,通過課程化的校園大舞臺,豐富學生校內外實踐鍛煉機會,謀求在做中學,在演中精。2024年6月首次參加第16屆省職業技能大賽“聲樂、器樂表演”賽項(學生團隊賽)獲三等獎;2024年7月我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在第十二屆山東省師范類高校從業技能大賽首屆音體美賽道省級決賽中榮獲推薦選手和隨機抽取選手兩項二等獎。2023年11月由市委宣傳部、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教育局等部門共同舉辦的“放歌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5周年2023青島市市民合唱大賽暨第八屆合唱節活動公布成績,由我校教育學院張藝林、劉茂松和王艷婷3位教師指導,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組成的青之聲合唱團代表我校參加青島市合唱展演大學組的比賽,最終斬獲最佳表演獎,我校榮獲優秀組織獎。
(二) “課程+美育”,普及藝術教育
創新課程形式,促進美育與智育、德育的融合。2024年以“即墨大鼓書”非遺傳承為方向,進行課程改革,邀請非遺穿傳承人,即墨曲藝協會會長張國強來校授課36學時,培養非遺傳承人。依托“校園文化大舞臺”校內實踐課課程,開展畢業音樂會1場、傳統文化月演出1場、中秋主題演出1場、校園文化大舞臺主題音樂會1場。通過課程學習,轉化為演出,既檢驗鞏固了教學成果,又豐富了校園文化,實現了“技藝德”的教育統一。“音樂鑒賞”課程獲青島市大中小學課程思政師范課特等獎。
另外,在公共選修課、網絡選修課、混合式課程建設中,學院針對全院學生,依托藝術學院、教育學院、旅游學院特長教師針對全院開齊開足美育類課程。公共選修美育課從美術、音樂、書法、藝術實踐、傳統非遺文化等方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美育體驗內容。本年度我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共計約47000人次,美育課程超過了三分之一的比例。
(三)“實踐+美育”,豐富育人形式
豐富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通過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在實踐中強化技能、在實踐中深化認識、在實踐中升華情感。2023-2024學年教育學院開展校內外藝術教育實踐活動,34名師生應邀參與了“樂藝市北”文旅嘉年華版塊的演出,在擁有百年歷史的青島最大里院——廣興里表演沉浸式互動情景劇《記憶里的煙火》,受邀參加即墨古城非遺文化展演,創新音樂教學 涵養藝術文化——教育學院開展公益海上音樂季活動專場演出,教育學院青年教師受邀參演兒童革命話劇,師生受邀赴海軍潛艇學院參加音樂節演出打造《黨史音樂課堂》《東湖音樂會》等品牌,用音樂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錄制黨史音樂課堂16期,在校園東湖開展音樂會4場,受青島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導。
二、突出美育實踐育人品牌打造
(一)依托工作室開展美育實踐教育活動
學校依托藝術類特色專業,以非遺蠟染扎染、非遺纏花、非遺絨花、布藝、木藝、金石雕刻、皮藝、書法、茶藝等為特色建有的10余個工作室,這些工作室融合傳統文化,在美育課程開發、課程實踐、產品研發、學生創新創業培養等領域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另外,各工作室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發展培根鑄魂、以文化人,與周邊社區聯合定期舉辦青職文創市集,在市集中將師生文創作品進行售賣,在全校營造濃厚的文化創意氛圍。
(二)積極拓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平臺,著力打造美育實踐育人新品牌,深化“德育+美育”育人實踐新模式
藝術學院積極推動公共藝術教育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踐行“德育+美育”育人實踐新模式。海軍節期間,組建學生墻繪隊赴部隊開展為期12天的“海軍節”主題墻體彩繪工作,獲得部隊肯定。藝術學院還創建了“藝美鄉村”美育實踐品牌建設,組織師生赴社區開展“春日暖陽,彩韻扎染”鄉村美育公益支教活動等10余次,“藝美鄉村——鄉村社區藝術文明提升行動”項目獲評共青團山東省委2023年度“百萬大學生進社區”示范項目。在教育部、團中央已公布的志愿服務重點項目團隊中,藝術學院“藝美筑夢,‘語’潤鄉村”推普助興志愿服務隊、“筆尖青春”歷代繪畫大系志愿宣講隊2支團隊入選。
教育學院的“天生棒小孩”美育公益教育團隊針對社區開展公益親子教育活動、開展青職家庭教育課堂多場,“蒲公英”志愿服務團隊赴泊里鎮開展了為期十天的“七彩假期冬令營”志愿服務活動,活動惠及200余人次,服務時長達60余課時。返鄉逐夢“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入選2024年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團,炎培志愿服務隊入選2024年關愛行動“七彩假期”志愿服務團。“中國夢電影課堂”宣講團入選2024年全國大學生“井岡山精神”宣講團,“天生棒小孩”團隊入選2024年全國大學生“延安精神”宣講團,“心之翼”志愿服務團入選全國大學生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
(三)持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月活動,實現全方位文化育人
學校第十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月活動以“樂學”為主題,開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月系列主題活動,活動期間學校邀請了多位著名專家學者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講座,包括山東大學李劍鋒教授講述陶淵明的勞動觀念、書畫藝術家王德仲講解書法藝術、旅游文化專家李存修分享山東旅游文化、鳥蟲篆藝術研究院院長王祥云解讀青島歷史文化、中醫藥名家張英羽剖析中醫藥知識、魯繡傳承人孫展平介紹魯繡文化,以及張薇教育團隊工作室國學講堂成員在各學院講述孟子的人格與修養,2000余名學生參與聽講。
學校還舉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月文藝展演活動。合唱、服飾“走秀”、中華傳統體育文化表演、舞蹈、即墨大鼓書、詩歌誦讀、舞臺劇等節目精彩紛呈。體育健康學院、藝術學院舉辦首屆“青雀”杯中華傳統手造創新設計大賽。旅游學院、商學院聯合舉辦“詩韻樂學,傳承華章”第十屆青職詩歌節。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輔導員工作室舉辦“海棠樹下 花YOUNG青春”最美華服日攝影、傳統文化交流展演等系列活動。
三、持續優化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組織藝術學院藝術類教師、旅游學院茶藝文化教師、教育學院音樂類教師及全校特色教師,聯合成立美育教研室,包括教師43人,構筑了優良的美育教育師資體系。
學校對公共藝術類教師進行專業再教育,鼓勵參加國內外藝術工作坊、研討會,以保持教學的前沿性和創新性。建立名師工作室、專業藝術教育工作室等實訓場所,為藝術類教師提供創作和研究的平臺,同時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鼓勵不同院系教師合作。通過多種措施構建既具有專業深度又具有跨學科廣度的美育教育師資體系,為學校的美育教育工作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