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染染于柿——青島九中學子探尋非遺技藝柿染研學活動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綠兮衣兮,綠衣黃裳”……有人說,東西文化的區別在于:同樣需要給一件物品上色,西方人更喜歡化學提取物,而中國人更喜歡植物染色,從最原始的草木中獲取最淳樸的色彩。
柿染就是一種特殊的草木染,陽光、微風和溫度都是它的座上賓。說它特殊,是因為草木染工藝大多是將布料浸泡在溶液中進行染色,而柿染卻有所不同,經柿染的布料在晾曬到太陽下后才開始被染成茶色并逐漸加深,因此,柿染又被稱作“太陽之染”。
關于柿漆最早的資料是源于唐代《云仙雜記》中記載的那句:“籠桶衫柿油巾,皆蜀人奉養之粗者”。取法自然,以織物為載體,四季為色,讓色素在水中沉淀,隨著陽光曬暖而著色固定。二十幾遍重復的手工染制,每一件都是人與自然的巧妙應和。
近日,青島九中藝術組教研組長韓明鏡老師帶領熱愛非遺藝術的學生們赴青島市嶗山區齊家柿染工坊進行研學實踐活動。在與柿染的深度接觸中,學生們了解了柿染這一植物染的染色原理、工藝流程和植物染的意義。
學生們還認識了另一種植物染技藝——薯莨染。薯莨為多年生纏繞藤本,地下具塊莖,外紫黑色,內為棕紅色,煮汁染絲絹為薯莨綢,又名“香云紗”,被譽為紡織界的“軟黃金”。工坊“千里運河泥”,便是為了染出效果最好的香云紗。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讓學生們深受感動。
本次的研學基地是一家省內少有的柿染工坊,工坊坐落于嶗山山脈。面對蚊蟲叮咬、大棚內高溫、柿子發酵氣味難聞等惡劣條件,學生們依舊捧著一顆熱愛學習的心,愿意與柿染結識,與一項非遺技藝結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關鍵在“人”。手藝人們傳承的不只是非遺,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不是一個傳統文化認知與部分利用問題,而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使命問題。青少年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正如青島大學“小海豚”古韻遺藝探尋傳承團隊負責人對學生們講的,“傳播即傳承,你們都可以是非遺傳承人。”
青少年責任在肩,禮賢學子正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