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勞動教育以發揮課堂主陣地為載體,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基地活動,努力拓展多維勞動途徑,取得一定效果。
一、突出學校教育主陣地保障勞動教育開展。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滲透勞動教育,形成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將勞動課排進課表,并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將勞動和技術課程以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利用通用技術、木工制作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等勞動實踐課程,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激發學生勞動興趣,增強合作意識,學生已動手完成小木凳、魯班鎖等的作品制作;學校以寄宿制為依托,在學校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通過廣泛開展教室、畫室、宿舍內務整理、圖書館整理等教育活動。
二、定期開展勞動志愿服務,增進實踐體驗。托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學農實踐,從學校走入社會,從課堂走進生活,從書本走向實踐教學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學校充分挖掘社會教育資源,定期帶領學生走出學校,拓展勞動體驗空間。開展美術特色職業體驗,如到登州路社區、平度云山張家莊村、敬老院、深海基地“守護海洋”等進行墻體彩繪、藝術節開展服裝設計比賽,到小珠山水庫開展 “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環保志愿服務活動、垃圾分類、“文明社區·情暖鄰里”、航海航空學海洋知識等主題志愿活動,增強學生勞動意識。
三、發揮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具體列出在家參加家務勞動的要求。由家長共同參與,互相監督,引導、教育、落實學生參與洗衣服、倒垃圾、做飯、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