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化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改革,走向“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和“以深度學習為中心”的課堂,銜接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探索基于真實情境、問題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山東省教科院組織開展了全省高中化學學科項目化學習課程構建與實施系列研討活動。
6月22日,我校化學組教師以集備組為單位參加第三期系列研討活動,認真觀看學習淄博實驗中學朱芳老師和德州市第一中學宋靜老師的項目化學習實踐課例展示,以及淄博市基礎教育研究院董軍老師和德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張永清老師兩位專家的點評。
6月29日,化學組全體教師齊聚共研,針對本次全省教研活動進行二次學習與培訓,老師們通過再次深度學習也有了新的感悟與收獲。
宋立棟老師收獲頗多:聽完德州一中宋靜老師的關于《鋼鐵廠尾氣的“碳中和”方案研究》感覺自己的視野也跟著開闊了很多,宋老師從鋼鐵廠長流程尾氣的排放入手,分析了焦爐煤氣、高爐煤氣和轉爐煤氣的尾氣成分,提出將高爐和轉爐尾氣聯合處理,通過梳理常見的碳元素捕集方法,從含碳物質價類二維的視角進行含碳物質轉化的方案設計,提出了不同尾氣處理的一般思路,構建了鋼鐵廠尾氣處理的碳中和框架,最終聚焦到工廠尾氣的“末端治理”方案。在本節課最后過渡到了要實現碳中和必須要進行能源結構的改變。從整個大單元的設計來看,宋老師集中精力在大項目的拆解和項目自主推進中,在本課時的設計中,能夠自主讓學生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也能夠最終給出真實鋼鐵廠處理尾氣的方案做對比,真正解決提出的問題。
淄博實驗中學的朱芳老師關于聚乙烯醇的合成與改性的設計更是一節體現跨學科主題的精致的項目式教學課例。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朱老師相當淡定,話不多,但是又能夠把控全場,從聚乙烯醇的合成路線設計及評價,加強對高分子的認識思路和合成思路的培養,在整個合成路線設計及改性探索的過程中,始終圍繞構建的模型,強化學生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核心觀念的建構。同時在最后也能夠滲透進跨學科的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的內容,設計非常宏大,內容非常精彩。
王忠昌老師學習后說道:淄博實驗中學的朱芳老師在項目教學中,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質“聚乙烯醇滴眼液-膠水-維綸”創設真實情景,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三個任務(認識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應用高分子)設置問題驅動課堂,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本節課實實在在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程度,真真正正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德州一中的宋靜老師利用“碳中和”這一社會熱點設計項目,建立起CO2從捕集至轉化的一般資源化利用主線,提供捕集與轉化的方法,為從“一般”到“真實場景”提供依據。內容容量大,知識面廣,社會價值高。切實的幫助學生認識到能源結構轉型的意義,建立大“碳中和”觀,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總之,通過這兩節項目式課例的學習,讓我意識到教改無盡頭,認識到:能幫助學生成長的教改就是好教改,能幫助學生成長的課堂就是好課堂。
胡文靜老師認為:朱老師從學生身邊的事物發現化學問題,從滴眼藥水引入到其中的聚乙烯醇,進行三個任務的解決:聚乙烯醇的合成與改性、實驗探究聚乙烯醇的合成與改性和聚乳酸的合成與改性,從而完成認識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應用高分子的知識任務,完成合成不同性能的高分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模型構建,凸顯化學學科價值,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遷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宋老師聚焦“碳中和”這一熱點問題,帶領學生嘗試給出鋼鐵廠尾氣的“碳中和”方案。本節為此大單元教學的第一課時。通過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提供的資料,真實解決碳中和問題。做到真問題真解決,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
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要在真實情境問題下表現出來,也只有在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彰顯育人的學科價值。
況釬冊老師對鋼鐵廠尾氣的“碳中和”方案研究這堂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德州一中宋靜老師的這節課使我收獲頗豐,其中令我最為震撼的是項目的真實性。宋老師設計的項目式教學與以往的教學模式大有不同,項目的真實度非常高,整個項目的開展與實施過程是高度符合真實情境中對鋼鐵廠尾氣中二氧化碳的處理方案,換言之,宋老師完美的把真實情境穿插于課堂項目中,確保了項目式教學的真實性。
我認為基于真實情境問題解決的項目式教學——鋼鐵廠尾氣的“碳中和”方案這節課的最大亮點是學習支架的設計,學習支架是項目式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宋老師給出的學習支架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相關的知識支持,內容豐富,能夠起到擴大學生知識視野的作用。第二類是教師的課堂引導,宋老師思路清晰,面對學生的回答,能迅速的引導學生的思路,并進行知識的梳理與歸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梁蒙老師認為“聚乙烯醇的合成與改性”這一項目由“認識聚乙烯醇”、“合成聚乙烯醇”、“改性聚乙烯醇”三個項目任務組成,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并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基于官能團認識有機化合物的角度,構建合成高分子的一般分析思路,發展學生運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應用”的學科觀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合成路線的設計、評價優選以及聚乙烯醇的改性體會有機合成在創造新物質、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等方面的重要貢獻,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該項目的亮點有三個方面,一是模型的構建,以合成聚乙烯醇為例,有個體到總體規律,建構合成高分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實現了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的培養。二是學生思路的修正與遞進,在項目式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為輔,在朱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進行了精彩的課堂展示,學科素養得以提升。
顧喜閱老師總結道:項目化學習是核心素養落地課堂的重要方式,以課本教學為基礎,積極思考,不斷探索;以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深挖教材,架構學科思維,培養關鍵能力。勇于實踐,勤于探索,不斷提高專業素養,繼續努力。
我校化學組近幾年來一直進行項目式教學的實踐和探索,在日常課堂上實施化學項目式教學,并獲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發表多篇相關論文。但學無止境,相信在省教科院的組織領導下,能夠對化學項目式學習更加深入的實踐與研究,促進學生對知識、能力和態度的整合,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