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市教育局以“科學發展、興教惠民”為主線,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強化統籌,深化改革,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改進教育教學管理,促進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會議、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會議、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座談會先后推廣我市教學、德育和學校體育工作經驗,市教育局先后被中宣部、教育部等中央部委授予“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成人教育先進集體”稱號。2009年全市教育工作可概括為兩個改善、兩個亮點、三個進展和兩個提升。
一、堅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實現兩個改善
1.全面推進新一輪普通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著力改善農村薄弱中小學辦學條件,市本級將教育專項資金的60%投入到農村,市、區(市)財政投入2.3億元提高農村小學、初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投入2億余元完成五市100所薄弱學校和13.65萬平方米D級危房改造,更新教學儀器,年底前市南、四方、李滄等6個區的中小學教學儀器配備將比省教育廳規定提前一年達標。同時,優化學校布局,新建、改擴建一批中小學,并通過校際結對幫扶、上掛外聯等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位于浮山新區的青島第二實驗初中啟動建設,青島9中等市教育局直屬學校布局調整工作順利完成,40.4%的普通中小學達到省、市級規范化學校標準,加強建設的10所市區初中等一批中小學辦學水平迅速提升。膠南被評為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是全省唯一的縣級市;七區全部跨入“山東省教育工作示范區”行列,示范區數量占全省1/5。
2.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縮小辦學差距的關鍵來抓,師資配置狀況得到改善。加大干部教師交流力度,在市區將一批名校長和骨干教師交流到相對薄弱學校,繼續選派500名城區教師農村支教,并將五市招考的95%的新教師派往農村學校。按照重師德、重能力、重業績的原則,加強教師考核和培訓,有針對性地加強了新課程培訓、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免費培訓以及職業學校專業師資等培訓,共培訓16000人次;同時,啟動新一輪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打造教育教學改革領軍人物,我市5名教師被評為省教育創新人物和齊魯名師,18名校長和教師入選齊魯名校長、名師培養人選。
二、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形成兩個亮點
1.抓實德育、體育工作,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形成新特色。 抓住建國60周年契機加強學校德育,將學生良好品質和習慣培養滲透至教學和各類活動,“文明修身”被評為全國中職德育品牌。在全國率先依托職業教育資源建立中學生學工實踐基地,促進了社會實踐教育的開展,市區6萬多名學生參加學工學農學軍實踐。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辦好體育節、藝術節和各類體育競賽,推出了帆船進校園、足球進校園等一批特色活動。
2.深化課程改革,加強教學管理,教育教學質量有新提高。認真落實《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規范》,加大節假日、雙休日上課等辦學行為的規范力度,加強課程建設和管理,在普通高中高二年級全部實施了選課走班教學,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創造了條件。將探索負擔輕、質量高的教育教學模式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修訂教學和學習常規,加大教學研究和指導力度,組織近700次優秀教師開放課堂和城鄉教學交流活動。普通高考創我市歷史最好成績。
三、認真落實“擴內需、保增長、重民生”的工作部署,發揮好教育在服務經濟、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取得三個進展
1.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為我市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得到新提升。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建成6個市級校內實訓基地和膠南職教中心,推進膠州職教中心新建和即墨、平度、萊西職教中心改擴建工作,深化“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等辦學模式改革,今年全市中職學校共為我市輸送7萬余名技能型人才,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5%以上。完善我市與高校的合作機制,依托駐青高校加強了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急需人才的培養,基本完成北京電影學院青島創意媒體學院建設任務,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產學研基地和青島遠洋船員學院膠南新校區建設也正式啟動。
2.中小學飲水設施更新工程等市辦實事全面完成。投入2700萬元為全市1126所中小學配備節能飲水機等飲水設備,秋季開學學生喝上了溫開水;投入5880萬元完成市區46所學校取暖設施改造;青島第一國際學校建設順利完工。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等幾個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免除農村公辦義務教育學校5萬余名寄宿生住宿費;全年各級財政將投入1.7 億元,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獎、助學金22 萬人次,并在計劃單列市中率先啟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已惠及近1200名學生;還挖掘潛力安置7.6萬名新市民子女入學(占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10.7%)。加強“平安和諧校園”建設,投入600萬元為學生投保校方責任險,加強風險防范;對校園及周邊環境進行了專項整治;抓好防控工作,控制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在學校的爆發和蔓延;規范學生放學后的托管行為,采取學校和社區托管的方式,解決了市區部分小學生放學后無人看護的難題。
四、認真抓好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加強改進教育管理,實現兩個提升
1.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教育統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成立市委高校工委,加強高校工作的統籌、協調和服務。順利完成義務教育段改制學校清理規范工作;以頒布實施新的民辦教育立法為契機,加大對民辦教育的鼓勵和規范力度,引進了知名培訓機構新東方學校,對45所民辦學校提出限期整改、停止招生或辦學的要求,促進了民辦教育健康發展。針對新建小區學校規劃建設不到位等問題,做好校舍場地管理地方立法修訂工作,目前已進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階段。
2.抓好機關服務名牌建設,為民服務水平得到提升。著力抓好工作規范問題,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嚴格執行首問責任制和AB角制,進一步清理規范審批項目,縮短審批時限,加大機關績效考核力度,提高機關服務效能。把教育熱線、行風在線等作為為民服務的重要渠道,對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努力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結果。對招生考試、教師招聘等熱點問題堅持陽光操作,公平公開地做好中考指標生、直升生、特長生等錄取;對收費工作,加強規范管理,12區(市)全部被評為“省規范教育收費示范縣(市、區)”。機關品牌“塑造未來”被評為青島市服務名牌和機關名牌。
五、存在問題及下一步改進措施
與我市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要求相比,我市教育工作還存在差距。一是義務教育發展還不均衡,仍存在一些薄弱中小學和擇校現象,農村學前教育整體比較薄弱,還不能滿足廣大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二是推進素質教育任務仍較為艱巨,學生課業負擔仍然較重,體質健康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三是職業學校布局、專業建設和高校學科建設亟待調整優化,對我市新興產業、重點產業急需人才的培養需要加強。
為解決上述問題,2010年將結合中長期和“十二五”規劃的制訂,有針對性推進一批改革發展項目。一是抓公平,改造150所農村薄弱學校,完成中小學教學儀器更新任務,60%的普通中小學完成標準化建設、60%的中小學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同時,優化市區高中學校布局,進一步提高優質普通高中指標生比例,積極推進學前教育地方立法修訂調研工作,提升教育均衡發展和協調發展水平。二是抓民生,完成市區中小學取暖設施改造,抓好浮山新區等新建小區學校建設,規范校車管理,開展校園周邊網吧、市場專項整治,為學生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環境。三是抓服務,優化職業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加大我市重點產業、新興產業急需人才的培養力度。四是抓質量,全力抓好課程建設、優秀教學法的推廣、教學精細化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和辦學行為規范,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新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