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農機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著力實施“一、二、三、四”農機推進計劃,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到10月份,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10萬千瓦,比去年增加13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79%,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領先。
一、落實購機補貼政策,農機裝備水平明顯提高
購機補貼是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是推動農機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為確保落實好這項政策,我們會同市財政部門認真制定實施方案,實行了購機戶、經銷商和市縣兩級農機部門參與的“四聯單”辦法,嚴格規范程序,全程跟蹤檢查,確保補貼資金“用足、用好、管好”。2009年,國家和市財政安排購機補貼資金4900萬元,比去年增加2000萬元,增長69%,創歷史最高水平。補貼各類機具6242臺,受益農戶5571戶,帶動農民投資1.1億元,有效地提高了全市農機裝備水平。
二、健全兩個體系,農機保障服務能力明顯提高
一是健全基層農機監管服務體系。全市有12萬臺拖拉機和12.6萬名農機駕駛員。監管成效如何,直接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們堅持“因地制宜、有所作為”的原則,總結推廣了萊西市工作經驗,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基層農機監管體系。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加強無牌、無證拖拉機專項整治,農機事故率大大低于國家標準,農機安全生產指標在控制范圍以內,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
二是健全農機合作服務體系。為把分散的農業機械和分散的農戶聯系起來,提高農機利用率和效益,逐步實現農機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我們出臺了促進農機合作社發展的政策,今年重點扶持20戶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的農機合作社,引導和規范農機合作服務組織健康發展。全市各類農機合作服務組織達到1617個,其中農機合作社58戶,作業面積達到1280萬多畝,服務總收入達到3.8億元。
三、提高三個水平,農民增收成效明顯提高
通過提高農機作業水平、玉米機收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把廣大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2009年,農機從業人員達到48.4萬人,完成服務總收入35.7億元,為農民人均增收793元。農機服務產業成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
一是組織重要農時的農機生產,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三夏期間,共組織1萬多臺聯合收割機適時搶收小麥394萬畝,機收率達到99%,確保廣大農民增產增收;三秋期間,天氣持續干旱,共組織拖拉機、播種機和灌溉機等機械35萬臺上陣抗旱,完成小麥機播面積371萬畝,機播率達到99%;完成花生機收面積98萬畝,機收率達到62.8%。同時,組織1萬多臺農業機械跨區作業,全年完成作業面積693萬畝,為機手增收2.12億元。
二是突出重點作物和關鍵生產環節,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充分發揮購機補貼政策的主導性作用,重點補貼玉米收獲機械,新增玉米聯合收獲機748臺。大力推廣以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和免耕播種為重點的農機化新技術,今年共完成玉米機收面積209.2萬畝,玉米機收率達到58%,比去年提高7.8個百分點,比全國、全省高出45和5個百分點;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73%。
三是深化“平安農機”建設,農機安全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近幾年來,農機數量增長較快,安全責任重大。我們力求在防范上下工夫,進一步深化“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嚴把機械檢驗關和培訓考試關,從源頭上消除農機事故隱患。積極推進農機保險工作,今年新掛牌的拖拉機參保率達到90%,累計挽回損失600多萬元。切實加強質量投訴和維修行業管理,農機和配件合格率達到90%。已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1個,省級示范縣2個,市級示范鎮10個。
四、推進四項工程,農機發展質量明顯提高
一是推進保護性耕作工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是以秸稈覆蓋留茬還田和免耕少耕播種為主要內容的先進技術,具有節水、節肥、節本增效等作用,是對傳統農業精耕細作方式的重大變革。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我們建立了10個國家、省、市級示范區,涉及48個村6000多農戶。規劃了33個核心示范方,實現成方連片、整村推進,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20萬畝。經青島農業大學組織的專家測產,小麥畝均增產5.4%,每畝節本增效100多元,為示范區農民增收節支2000多萬元。
二是推進農機試驗示范工程。新建成馬鈴薯、大蒜、花生、茶葉和現代農業等10處農機化試驗示范基地,探討解決經濟和園藝作物的生產機械化。共引進農機化新裝備100多臺、新技術20多項。示范基地成為農機化新裝備、新技術示范推廣的樣板,引領了農機化向更寬領域發展。
三是推進農機“安居工程”。受多種因素影響,大中型農機存放難成為困擾機手的一大問題。我們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開展農機“安居工程”試點,采取“民辦公助”方式,扶持一批農機合作社,改善農機存放條件。目前,全市首批5處農機“安居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深受廣大機手的歡迎。
四是推進農機培訓工程。隨著農機技術含量的明顯提高,廣大農機手亟需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識。我們組織編寫并發放《現代農業機械應用技術》教材,重點培訓購機農民。采取舉辦培訓班、送科教下鄉、趕科技大集、機具演示會和發放明白紙等形式,共培訓機手6300多人次,完成職業技能鑒定3500多人,有效地提高了廣大機手的操作技能和致富能力。
五、深入創建服務型機關,切實轉變工作作風
為更好地服務基層和機手,我們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理清發展思路,突出實踐特色,著力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推動農機化科學發展。全面推行政務公開、電子政務和行政問責制,進一步改進了服務質量。加強內部審計、行政監管和黨紀監督,推行一崗雙責,確保黨風廉政建設落到實處。“興機富民”品牌被評為青島市服務名牌和機關名牌。
總的來看,2009年農機化發展形勢很好,但與現代農業的發展及農民對農機作業的需求相比,農機化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購機補貼政策還不能完全滿足廣大農民的購機需求;農機化基礎配套設施比較薄弱,還不能滿足農機數量快速發展的需求。
今后,我們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依法履行好監管職責,推進“平安農機”建設;落實好購機補貼政策,讓廣大農民從中受益;實施一批農機化重點工程,提高農機化綜合水平;繼續扶持農機合作社,提高農機組織化水平,促進農機化與產業化、區域化和優質高效化的結合,不斷開創農機化發展新局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