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史志辦對市民意見建議進行了綜合分析,梳理歸納,形成了加大史志工作宣傳力度、抓好各區市刊物的創辦和發行、加強對外交流,狠抓業務學習,切實提高史志隊伍整體素質、大力豐富地情資料庫、及時編纂出版地情研究成果、積極收集整理第一手史志地情資料、完善年鑒編纂出版工作等7個方面。具體辦理情況如下:
一、加大史志工作宣傳力度。
辦理情況:密切與新聞媒體的聯系,通過影像、報刊及出版地情資料宣傳冊,廣泛宣傳史志工作,努力提高全社會讀史用志、以史為鑒的意識。向市政、公交、旅游等重要公共場所的“書報架”,定期投放一定數量的志書和刊物。進一步作好《史鑒》期刊的編輯和發放,面向社會加大發行量,將期刊擴大發放到全市的鎮和街道辦事處,同時繼續創新欄目、豐富內容,不斷提高期刊的質量水平和知名度,進一步增強感染力和滲透力。
二、抓好各區市刊物的創辦和發行。
辦理情況:推動已創辦刊物的區市不斷提高質量和擴大覆蓋面,指導其他區市根據實際情況陸續創辦自己的史志刊物,作為地情研究、業務研討、工作經驗交流以及介紹地方文獻的重要陣地。在辦刊過程中,要努力達到融學術性、指導性、知識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為一體,不斷拓展史志為現實和社會服務的空間,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擴大社會影響力。
三、加強對外交流,狠抓業務學習,切實提高史志隊伍整體素質。
辦理情況:在加強內部學習交流,密切與各區市、基層單位聯系的基礎上,定期組織各區市主筆和編纂人員,到史志工作成績突出和志書編纂經驗豐富的省市交流學習,改變目前史志工作對全國其他地區的市志編纂情況缺乏了解的狀態。除有針對性加大對區市史志工作的業務指導力度之外,利用學術刊物和階段性成果,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擴展修志視野,不斷提升業務人員綜合素質。
市史志辦將開展經常性業務研討,堅持“每月一講”制度,每位同志就史志理論聯系實際工作輪流擔任主講。每季度集中收聽收看業務講座,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及主承編單位參加的業務座談會,切實解決業務難點問題。采取講座與研討相結合的互動形式,每年組織2至3次承編單位業務培訓。責任編輯每周都要與承編單位聯系溝通,了解工作進度,及時解決存在問題。督促業務人員結合工作實際,撰寫有一定學術水平的文章。
四、大力豐富地情資料庫。
辦理情況:以青島市情網為平臺,加強史志網站建設,擴大地情網站的信息量,將最新的史志、年鑒資料及時在網站刊登,對應不同群體設計不同類型界面,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青島的歷史,提高對史志的知曉度和地情資料的利用率。嘗試市場化運作方式,為網站建設爭取資金支持,力爭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
五、及時編纂出版地情研究成果。
辦理情況:充分利用編纂區市志過程中征集的大量資料,圍繞社會焦點和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編纂出版現實意義強、社會價值高的工作成果。注重抓好地情研究工作,指導各區市大力開展地情區域研究,統一評比,并匯集成冊出版發行。挖掘青島的地方歷史文化,注重積累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經濟和品牌城市、奧帆城市等青島的地方特色資料,每年都要確定1至2個課題,在進行專題調研的基礎上,編寫特色志書。鼓勵和指導各承編單位編寫部門志、部門大事記或資料長編,以及對全市有重大影響的行業大事及人物的專題文章,拓寬歷史資料的收集渠道,加強資料的積累與留存。
六、積極收集整理第一手史志地情資料。
辦理情況:繼續抓好《史鑒》期刊“口述歷史”專欄的調研采訪和整理編輯工作,努力發掘具有歷史和現實價值的原生態材料。注重征集民間故事、民間傳說,挖掘口碑資料,搶救鮮為人知的史料,讓知情人記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支持和幫助各區市做好民間趣聞、地名軼事等征集工作。注意向離退休人員征集本單位的有關史料,加大實地考察和采訪編寫力度。
七、完善年鑒編纂出版工作。
辦理情況:加強年鑒工作者隊伍培訓,進一步提高供稿、撰稿和編稿水平,突出《青島年鑒》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打造精品佳作。改進年鑒的框架設計,增加資料性、實用性、動態性條目,豐富年鑒內容。及時將各年度年鑒錄入“青島市情網”,充分利用電子網絡平臺,擴大年鑒的影響區域,提高使用效果。開展年鑒進圖書館活動,向市級和區市級圖書館贈送年鑒,方便群眾查閱資料,發揮年鑒的市情工具書作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