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們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這條主線,堅持“五個轉向”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和發展改革工作上水平。“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面完成,服務經濟主導型產業結構加速升級,鐵路、港口、地鐵等重大基礎設施相繼建設,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啟動和竣工,藍色經濟區總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深入開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取得新的成效。一、經濟調控轉向平穩增長與質量提升
制定實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若干重要問題的意見》,緊緊把握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引導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拉動,推進七區統籌和新型城鎮化。密切跟蹤人民幣匯率變化、歐元區債務危機等熱點問題,加強經濟運行監測預測,向市委、市政府建議舉策。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好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預計全年生產總值增長13%左右,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推進總投資2828億元市級重點項目建設。截至10月底,新開工項目110個,開工在建229個,完成投資650億元。推進環灣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環灣大道主線通車,青榮城際鐵路、青島北客站、海青鐵路開工興建,青連鐵路項目建議書獲國家批復。地鐵一期工程全線施工,海底隧道、海灣大橋、橋隧接線及快速路三期工程即將主線貫通。董家口港區全面開發建設,中石化LNG一期工程開工。引導投資近千億的740個項目聚集六大工業功能區,全面優化提升功能區環境和承載力。爭取國家資金1.1億元支持35個重點產業項目;武船重工海洋工程與特種船、南車四方高速列車產業化基地竣工投產,中石油海洋工程、五菱整車擴能工程加快建設。省政府與中石化簽署青島煉化等戰略合作協議。港中旅海泉灣、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等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加快實施,投資百億元的城陽總部基地項目落地。
實施促進民間投資意見,搭建銀行、擔保機構與民間投資互動平臺。設立5億元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爭取30億元民間資本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投資運行分析,跟蹤產業投資、房地產態勢,嚴控“兩高一資”和落后產能項目建設,全年固定資產投資3000億元左右。加強558個中央擴內需項目和55個市財力項目稽察監管,確保投資效益。
二、發展方式轉向結構升級與綠色發展
制定實施加快旅游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意見,引導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我市入選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施服務業“八大領域百項工程”,推進120個市級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預計完成投資310億元。強化服務業“四定”招商機制,組織香港、杭州服務業招商和日韓服務業外包與動漫產業定向招商,引進一批核心項目和龍頭企業,新簽約即墨服務外包生態城等服務業項目247個,總投資2600億元。
堅持規劃引導與政策支持并重,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啟動新興產業、電子商務、高技術服務業五年發展規劃,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爭取國家資金6000萬元支持生物、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創新項目建設。積極組織和參與高技術項目招商,促成東元軟件園簽約,AMD公司在青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和新產品開發中心。組織高新區區域整合,培植高新技術產業高地。
強化能耗總量控制和目標責任制,啟動十大節能示范工程、節能惠民工程和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實施節能應急調控方案,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和年度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爭取亞行贈款開展低碳經濟發展研究,規劃建設高新區等低碳經濟實驗區。全面實施循環經濟“3321工程”,我市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獲國家批復,城陽區和2個園區、7戶企業被評為省循環經濟示范單位。新天地靜脈產業園入選國家首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爭取1.4億元國家資金支持。
三、改革視角轉向體制創新與難點突破
以項目督查、部門聯動推進10大領域62項改革。開發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全面展開,設立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和“泛黃海中日韓次區域合作先行試驗”進入國家部委決策。膠州李哥莊鎮和平度同和街道國家級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深入推進,成果入展上海世博會。第一批10個市級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全面啟動,累計35戶“城中村”完成規范改制。
穩妥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2區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國家、省規定基本藥物,實現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納入醫療保障和新農合藥品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平均住院報銷比例提高5~10個百分點。九項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和六項重大公共衛生項目有序實施。
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160多戶成長型企業納入上市儲備庫,華仁藥業、漢纜股份上市交易,海豐航運香港上市,3戶企業首發融資52億元。爭取高新區“新三板”全國試點,14戶注冊企業簽約并通過券商審核。國信公司獲準發行12億元企業債券。
四、投資導向轉向民生改善與城鄉統籌
安排36億元財力資金用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市辦實事,8000套保障性住房全部開工,230公里供排水管網改造基本完成。爭取國家投資6100萬元支持51個文、教、衛、體項目。五市150所薄弱中小學改造加快推進。全面實施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年布局規劃,將新增24處公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三區五市村衛生室達標建設。西海岸醫療中心、三醫遷建和體育中心二期工程順利推進,國醫堂、婦女兒童醫院遷建、中心醫院擴建項目即將竣工,大劇院建成使用,科技館、老年活動中心、公共衛生醫療中心啟動前期工作。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施即墨、膠州、平度、萊西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投資8700萬元的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建成。投資2億元支持農村“五化”工程,爭取國家資金2.3億元實施130個農村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對口援川重建任務。
五、研究視點轉向發展規劃與重大戰略
全面展開“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和54個專項規劃編制工作。采取公開招標、市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參與、專家咨詢、委機關深度調研和市民“為‘十二五’發展獻計”等方式,多層次開展重大問題研究。突出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城鎮產業和生態發展的空間布局、民生保障和資源環境的約束性,以及富民強市協調發展愿景,高水平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綱要總體框架已報市長辦公會研究通過。
推進藍色經濟發展戰略。深化完善藍色經濟總體規劃綱要和試點方案,已報國家部委征求意見。成立藍色經濟區建設政策研究小組,爭取國家財稅、投融資、用地用海等方面支持。籌辦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啟動會議,提出藍色經濟發展基金設立方案,規劃30個藍色經濟發展示范園區和基地。
加強重大問題研究。深化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定位、重大設施規劃等戰略研究,形成《推進青島西海岸新經濟區發展戰略問題研究》、《加快七區統籌發展的對策建議》等六十余篇調研報告,提交市委、市政府決策。超前研究董家口港區開發、半島國際機場建設等重大問題,爭取列入國家規劃。
各位代表,盡管我們取得一些成績,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有差距。全市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還不適應城市快速發展需要,公共服務設施亟待完善。我們將認真總結經驗得失,緊緊把握“十二五”開局的2011年,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狀態和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全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強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深化改革和創新體制,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