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市農機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爭創一流,積極服務于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項任務。預計農機總動力達到793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81%,農機化主要指標位于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實現農機經營總收入51億元,為農民人均增收1047元。
一、認真落實扶持政策,切實加大農機化投入
市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從財政、稅費、金融和用地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爭取各級財政投入1.2億多元,比去年增長30%以上。其中,購機補貼資金7900萬元,比去年增加1000萬元。
根據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重點補貼玉米收獲機、小麥免耕播種機、深松機和花生收獲機。共補貼機具1.9萬多臺(套),受益農戶1.1萬多戶,拉動農民投入近2億元。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分別達到4萬多臺、1.3萬多臺,農機裝備水平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認真落實購機補貼政策,按照“公開、公正、便民”的原則,在有關市、區建立“一站式”購機申報大廳和農機展銷市場,開展農民選機、申請、購機、掛牌、辦證等“一條龍”服務,財政、紀檢部門入駐共同監督,既方便了農民購機,又實現了有效監管。推廣應用補貼指標確認通知書和身份證識別器,優化升級購機補貼軟件管理系統,提高政策實施的透明度、公平性和辦事效率。實行經銷商資格準入制,規范補貼產品經銷行為。面向社會公布咨詢和監督電話,認真核查處理舉報線索。成立5個督查組,開展專項檢查和重點抽查,強化全程監管,確保補貼政策操作規范、陽光高效。
二、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精心組織農機作業
機械化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和影響農民生產意愿的重要因素,農民更加渴望尊嚴生活和體面勞動。今年重點推廣了玉米莖穗兼收、秸稈還田、花生機收、設施農業、保護性耕作和深松等10多類農機化新機具和30多項新技術,提高了農機作業水平,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近幾年來,一直把玉米收獲機作為補貼重點,在資金上予以保障,同時實行40%的累加補貼政策,玉米收獲機快速增長,今年全市玉米收獲機總量達到5000多臺,基本上一個農業村擁有一臺。與人工相比,玉米機收效率提高30多倍。今秋,盡管面臨降雨較多的不利因素,但機械收獲的高效率得到了充分體現,玉米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88.8%,提前一年高水平地實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玉米生產機械化任務。
農業機械成為重要農時生產的主力軍。面對去冬今春的嚴重旱情,實行抗旱機具急用先補,積極支持抗旱保苗。三夏期間,組織1.2萬臺小麥收割機、1.6萬臺玉米播種機搶收小麥420萬多畝、搶種玉米357萬多畝,確保夏糧豐產豐收、秋糧適時播種。三秋期間,發揮技術的集成優勢,開展農機復式作業,完成391萬多畝小麥的機播任務。組織6600多臺農業機械到安徽、河南等省、市跨區作業,為機手增收2.7億元。
在全國率先開展小麥、玉米持續高產高效保護性耕作試驗研究,探索集約高效的新型農業耕作方式。爭取農業部把市郊5市再次列入全國保護性耕作示范市,示范區面積達到48萬畝,輻射帶動面積438萬畝。經青島農業大學測產,示范區內的小麥連續4年增產,每畝節本增效100多元,呈現出環保低碳、抗凍害和耐干旱的特點。農業部在我市召開現場觀摩會,推廣我市一年兩作保護性耕作做法。
深松作業是用大馬力拖拉機牽引深松機具,在不翻土的情況下,打破犁底層,增強土壤蓄水保墑和抗旱防澇能力的一種耕作技術。今年爭取中央財政1540萬元,啟動深松作業補貼。與財政部門共同制定《實施方案》,統一補貼標準、技術要求和檢查驗收措施。新增大馬力拖拉機684臺、深松機332臺。按照“深、平、細、實”的要求,開展深松作業,耕深基本達到25厘米以上,完成深松面積68萬畝。
根據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需求,新增設施農業機械1870多臺、畜牧水產機械640多臺、農產品初加工和小型工程機械300多臺,在農民生產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花生、薯類機收率分別達到60.3%、45.2%。我市花生聯合收獲的做法在全省推廣。
三、扶持發展農機合作社,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是我們近幾年來的工作重點之一,堅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優先購買補貼機具,補貼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新扶持農機合作社175個,補貼機具206臺(套),提高了農機合作社的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同時,扶持農機合作社建設農機大院,集農機庫房、維修間、培訓教室于一體,已建成25處,占地近7萬平方米,帶動廣大機手改善農機的存放和保養條件。
三年時間,全市農機合作社由2008年的40多個發展到目前的近300個,平均每個農業鎮4個,入社1萬多人。其中,全國農機社會化服務示范點5個、省級明星農機合作社2個。根據廣大農民的要求和土地規模經營的發展,廣泛推行訂單作業、承包服務、租賃服務和代耕代種代收等服務模式,今年農機合作社承擔了全市50%以上的農機作業量。活躍在農村的20多萬農機手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逐步成長為一代新型職業農民。
四、順應農民群眾新期待,全方位開展農機化服務
發揮全國農機化示范區和全國花生機械化示范市的先導作用,扶持建設糧食、花生、花卉苗木、茶葉、水產、果品初加工和設施栽培等10處試驗示范基地,引進、試驗、示范一批先進適用的新機具、新技術,基地內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較好地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調動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
嚴格農機維修技術準入制度,以企業為主體,統籌安排資金、設備和技術培訓,引導建設區域化農機維修中心、農機4S店和農機大院等農機維修網點489個,其中星級文明農機維修網點133個,基本實現“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鎮”。
重視農機化教育培訓,既爭取各級財政支持,又積極發展民辦培訓機構,拓寬農機培訓渠道。組建教研組、編寫教材和舉辦教學競賽,培訓實用技術人才5000多人次、職業技能鑒定2500 多人,提高了機手的操作水平和致富能力。在我市舉辦的全國春耕生產農機手培訓班上,我市實用技術培訓的做法受到好評。
會同工商、質監部門加強農機質量監管,組織開展農機打假護農“金盾行動”和放心農機下鄉活動,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數十萬元,建成“星級文明農機銷售企業和市場”39個。
通過新增千億斤糧食項目,以農機化基礎設施為重點,第一批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加強膠州、萊西兩市的基層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改善公共服務條件,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五、依法加強監督管理,確保農機安全生產
針對農機數量多、流動性強的實際,會同安監部門開展農機安全網格化管理,用信息化手段對監理、推廣、作業、銷售、維修和配件供應等服務業全面管理、動態監控。建立綜合性或區域化農機服務站55個,村級協管員2000多人。
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率先配備5套農機駕駛員考試設備和9條移動式農機檢測線,在市郊5市建設現代化農機安全監管中心,逐步擺脫“眼看、耳聽、手摸、腳蹬”的人工檢驗方式,提高了安全監管能力,增強了監管的科學性、權威性。
堅持工作重心下沉,深入鎮村開展專項整治和隱患排查治理活動,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發生,農機掛牌率、持證率和年檢率位于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建成“平安農機”國家級示范縣2個、省級示范鎮24個和市級示范合作社24個。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總體控制指標在全市13個重點行業領先。
今年的農機化發展形勢較好,但離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差距:農村各業的機械化發展不夠平衡,特別要加快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農機化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要進一步加大投入,等等。2012年,我們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加大投入,強化措施,夯實基礎,推動農機化又好又快地發展,為提高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生活水平做出更大的貢獻。
也懇請廣大市民對青島市農機工作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