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市科技局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對科技工作戰略部署,以世界眼光謀劃未來、以國際標準提升工作、以本土優勢彰顯特色,組織百名專家編制完成《“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針對影響產業發展的制約瓶頸,組織推進關鍵技術攻關、中小企業培育、創新平臺建設、大院大所引進和藍色硅谷規劃建設等重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目標任務。預計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將達到45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8.5%。全市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將達到1.7萬件和8800件,同比增長58.4%和29.5%,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分別達到4000件和1200件,同比增長40.4%和58.9%,授權量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12區市全部通過國家縣市科技進步考核,我市是全國唯一通過率達100%的城市,我局被授予優秀組織單位。下面向各位市民代表報告重點工作情況:
一、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是實施關鍵技術攻關。針對我市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產業領域,組織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57項,突破了高速列車、互聯網家電、海洋儀器海上試驗平臺、大型臭氧裝備、輪胎回收裝備等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獲得14項國家科技獎勵、97項省科技獎勵。
二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我市經濟發展新增長點,組織實施了智能電網、大型飛機牽引、新一代高速列車網絡控制、專用機器人、海洋防腐、干細胞分離等15項重大關鍵技術產業化,開展了百余項技術研發與新產品開發。8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研項目700余項,研發投入9.2億元,擁有研發團隊近200個,預計實現產值180億元。
三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與12區市聯動,加快數字家電、半導體照明、新能源、生物技術、軟件產業、橡膠谷等12個高新項目產業化基地規劃建設,提升基地環境、服務、配套水平。12個基地已聚集孵化了160家科技型企業,今年獲批建設國家數字化家電創新型產業集群,逐步形成了高新技術高端產業集聚發展效應,基地全年完成研發投入50億元、擁有創新團隊350個、預計實現產值達700億元。
二、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高科技創新服務水平
一是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水平得到提高。海爾模具、南車四方、康地恩藥業獲批建設“國家家電模具”等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我市總數達到7家;組織漢纜、中科院海洋所申報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通過專家綜合評審。針對市重點、新興產業發展,組建市工研院,與日本電產等合建智能工業機器人等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二是城市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我市與中科院簽署了聲學所、軟件所、生物能源所共建協議,目前中科院駐青院所達到6家。加快建設了材料科學、海洋漁業、智能信息等6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合作研發高性能子午胎重大裝備等一批先進技術。組建動力集成、非晶合金等6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青島生物醫藥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推動了特色產業發展。
三是科技創新服務手段得到加強。組建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聯盟,孵化面積4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900余家,累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近千項。完善市科技創新綜合平臺大型儀器共享、科技數據集成等服務功能,提供各類服務超過萬人次,完成查新項目694項,開展技術合同認定登記1798項、交易額16.42億元,為272家企業提供儀器共享及研發檢測服務1200余次。
三、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一是加強產學研合作載體建設。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和大院大所,構建25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涵蓋了新能源、新材料、海洋、醫藥等新興產業的400余家企業、高校院所、科技服務機構。與中科院、青島大學等聯合舉辦多場產學研洽談會,組織500余家企業與40余家高校院所進行技術合作對接。
二是引導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扶持力度,支持企業科技項目400余項、新建創新平臺14個、國家支持資金超過3億元。完成60家市級、32家省級以及14家國家級創新型企業認定。各類創新型企業擁有專利總量超過1.6萬項,承擔省部級以上科技項目88項,獲經費支持1.47億元。充分發揮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市中小企業滾動培育計劃的作用,支持培育東軟載波等177家發展初創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科技資金支持達8660萬元。加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力度,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過400家,減免所得稅7.87億元。
三是開展企業科技金融服務。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實施科技金融專項行動,對各類科技創新型企業給予優惠利率、實行審貸“綠色通道”等科技金融服務。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設立科技金融專項資金,聯合銀行、擔保公司等組建1000萬元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池,獲銀行1億元放大授信,實現科技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低門檻、低成本、高效率融資支持。
四、發揮海洋科技創新優勢,全力打造青島“藍色硅谷”
一是做好“藍色硅谷”建設規劃。發揮青島海洋科技和產業發展優勢,配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藍色硅谷”科技創新規劃。通過實施科研機構集聚、創新型企業培育、人才引進培養等創新工程,把“藍色硅谷”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海洋科技研發、成果孵化、人才集聚和海洋新興產業培育中心。
二是加快國家海洋科研平臺建設。今年8月份,科技部萬鋼部長考察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后,確定給予大力支持。經過努力,科技部、財政部已初步同意實驗室建設方案,一期工程建設完成。海洋能綜合試驗基地500千瓦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示范工程項目及基地規劃建設全面啟動。加快規劃建設青島國家海洋技術交易服務與推廣中心,努力打造國家級成果轉化平臺。
三是發展海洋高科技產業。組織實施海洋防腐、船舶配套、海洋能綜合利用等技術創新重大專項,構建海洋監測設備、海水種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創新與產業化進程,推進海洋儀器裝備、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發展。預計全市新興海洋科技產業產值達400億元,同比增長19%。
五、開展科技惠民富民工程,服務農業社會公共事業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支撐。圍繞農業科技發展需求,組織實施種業科技專項、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專項計劃,培育優質高產抗旱花生、旱地小麥、特色蔬菜等新品種,其中青麥系列累計推廣示范2000萬畝。組織52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創新創業,帶動特色科技產業做大做強。發揮農業110科技服務平臺的作用,培訓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11萬多人次。
二是加強醫療衛生科技支撐。圍繞實施全民健康科技專項行動,重點組織了公共衛生與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介入治療與微創技術等一批醫療衛生技術研究,組織建設了消化疾病、高血壓病、甲狀腺病3個重點實驗室,78項優秀科研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獎勵。
三是加強環保節能科技支撐。為培育低碳環保的經濟新增長點,重點在環境監測和治理、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置、石化安全和儲運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其中,利用廢棄物研發新材料、餐廚垃圾資源制取生物燃料、建筑節能等技術攻關得到突破、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建成微藻生物柴油、航空煤油中試系統等三項產業化示范項目。
六、不斷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
一是健全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完成《青島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起草工作,經人大審議通過于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出臺了《青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促進辦法》、《青島市科技金融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青島市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等政策,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二是優化知識產權創造環境。組織《青島市“十二五”知識產權事業發展規劃》編制,制定《專利權質押貸款實施指導意見》,實施知識產權培育工程,提升企業、高校院所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加強專利申請資助力度,對7264項專利申請支持資金超過700萬元。開展專利行政執法行動320次,立案查處假冒專利案件17起,處理專利侵權糾紛4起,打擊了專利違法行為,維護了市場秩序。
七、對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爭取國家科技大項目支持。在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農業科技、社會發展、國際合作、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領域,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上百項,已獲資金支持超過4億元。其中,“面向龍頭企業的制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及集成應用示范”等一批重點項目入選“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推動了我市科技創新層次提升。
二是爭創國家科技示范城市。圍繞國家戰略目標,發揮我市產業技術優勢,積極爭創國家科技試點示范城市,成功獲批“國家半導體照明應用試點城市”、“國家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并申報了“國家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有力提升了我市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中的地位。
八、強化科技工作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評議
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加強行政權力運行監督,實現科技計劃項目全部網上申報、評審和辦理,今年網上受理評審科技計劃項目2269項,評審專家達到1200名。認真辦理人大建議、政協提案31件,答復率和滿意率達到100%。積極參加“行風在線”、“民生在線”、“網絡在線問政”等政民互動活動,答復辦理市民意見建議120余條,將30余條市民優秀意見建議納入“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和年度重點計劃,認真推進辦理。
今年全市科技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與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不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力度不夠、企業創新意識有待強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培育需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氛圍不夠濃厚、科技管理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等等。
2012年,市科技局將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對科技工作的戰略部署,圍繞“轉方式、調結構”的中心任務,以創新型城市建設為主線,以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為核心,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為抓手,加強區市聯動,調動全市科技資源,組織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藍色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建設、知識產權推動、高端人才及研發機構引進集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投融資體系建設等8項科技創新專項計劃,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懇請廣大市民監督我們的工作,對全市科技工作提出更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為共同推動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做出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