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北區計生局 衣軍光 徐靜
獨生子女父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有效抑制我國的人口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已經或將要步入老年,意味著這些家庭老人的養老困境將逐漸由隱性轉為顯性、由零星發生的小問題轉為眾多家庭發生的大問題。因此,政府從宏觀層面積極應對,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明確相應的制度,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出臺相應的扶助政策,建立獨生子女家庭父母養老基金
建議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獎勵的基礎上,建立獨生子女家庭父母養老基金,補助的標準應使其家庭收入顯著高于低保戶的收入水平,另外由于獨生子女的意外傷亡,將對老年獨生子女父母的家庭養老造成極大的風險,應由當地民政部門給予基本生活保障費用,并由居住的社區協助解決養老照顧問題。
二、積極引導,發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鼓勵發展老年服務產業和養老產業
首先,不斷提高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認識。充分認識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重要性,將養老服務事業擺上關注民生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給予足夠的重視。可借鑒杭州上城區先社會化后市場化、產業化的養老服務業發展思路,對發展全市養老服務事業進行統籌規劃,準確定位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思路、導向,明確各階段的目標要求,推動全市養老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
其次,堅持政策引導,鼓勵全社會參與。一是投資主體多元化。可借鑒我國發達地區引進民間資本的一些成功做法。如上海市政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業,給予稅收上的優惠或補貼,這種利用輔業資產建立養老產業的模式被四川、武漢等省市復制,形成了一定規模。二是引入市場機制,推進養老服務產業化。
再次,加大對養老服務事業的扶持力度。政府可按照小區建設面積和居住人口,在一定半徑范圍內合理定點養老服務機構,讓老人就近養老。加大土地、稅收等政策優惠力度,鼓勵通過對閑置廠房、民用設施改建擴建方式興辦民間養老機構。對納入建設規劃的養老服務設施項目,可優先安排建設用地。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可按社會福利機構規定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可公開向社會募集款物。對審批認定的養老機構,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給予必要的床位建設和運營補貼、房屋租用、設施配備等優惠政策。
三、構建多元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首先,針對不同類型的老年人群需求,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1、家庭養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對老人提供贍養服務的養老模式。 該種模式適合不愿意脫離熟悉環境且子女有經濟能力、閑暇時間、照顧精力和照顧意愿的老年人。(2)居家養老,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會來提供養老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以社區養老服務站為載體,開展上門照料服務為主,為老人提供醫療、康復、護理、洗滌、購物、餐飲、心理咨詢等服務, 該種模式適合子女無暇照顧、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離開原有熟悉環境的老年人。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由于經濟原因,請不起全職保姆,如果有小時工可以上門提供短時養老服務,必定收到這部分老年人的歡迎,同時也可以拉動就業,帶動短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3)機構養老,即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顧的老人,通過發展社會養老機構提供多方面的照料服務和精神慰藉。另外,對低齡老人,除提供一定項目的上門照料服務外,鼓勵他們發揮余熱,為社會貢獻力量,也可依托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老年大學,組織他們參加各種有益的文化、體育、教育活動。對中高齡老人,依托社區養老服務站或托老所,白天在社區接受護理和康復服務,并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對孤寡老人、殘疾老人、特困老人等特殊群體,按照政府救助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筑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貧困救助網絡,通過社會救濟和低保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大力倡導多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溫暖活動,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組織自愿者隊伍開展結對活動,使他們在養老機構和家中安度晚年。
其次,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水平。一是規范管理。建議各級政府應及時完善養老機構的基礎臺帳,設定行業準入門檻,制訂行業規范,在消防、食品、醫療、物價、維權等方面強化監管。對應由政府埋單的、低價享受政府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運作自掏腰包養老的老人,要制訂詳細的準入標準。對此,可學習杭州上城區開發“養老服務對象評估系統”軟件,自動生成準入評價,制訂養老服務指導意見,并組織督查考核。通過試點,逐步摸索制訂各種養老形式的服務標準,明
確各項服務的質量要求和價格,推進全市養老服務行業規范管理。二是提升質量。對養老、養生及養病服務進行一體化思考,逐步擴大養老服務的內涵,為老人提供居住養生、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休閑頤養、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等服務。遵循“無障礙”原則,根據老人的身心特點設計生活設施,于細微處盡顯人性化。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對目前在崗的養老機構專兼職護理人員,由政府出資,民政、人事勞動等部門共同進行崗位培訓;為“4050”人員提供公益性崗位,進行初級資格培訓,持證上崗開展養老服務工作。由政府購崗,吸引大中專畢業生通過職業資格考試持證上崗,不斷提高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積極引導年紀較輕、身體好的老人加入志愿者隊伍,通過“時間銀行”(即志愿者儲存義務為老人服務的工作時間,到自己需要時再“取出”,申請為己服務)、“樓道結對”等互助式的志愿者服務形式,有效建立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
四、完善養老保險機制
養老保險基金失衡是產生老年風險根源所在,應當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內在調節機制,防止僵化,以變取勝。養老保險基金平衡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有可控制因素,也有不可控制因素。對于不可控制因素,可以通過必要的基金儲備和法定化的財政基金注入來解決,對于可控制因素可以通過制度的靈活機制來解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