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徐興永
我國是世界海水養殖大國,近年來,隨著海水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近海養殖也日益成為海洋污染的重要污染源。部分近海養殖水域污染嚴重,威脅到近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影響到近海養殖環境和養殖產品的安全。
一、近岸海水增養殖區環境現狀
一是水環境質量受營養物的污染嚴重。研究表明,水產養殖外排水對鄰近水域營養物的負載在逐年增大,排出的氮、磷營養物質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水質的惡化,特別是水質的富營養化,引發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體缺氧及堵塞海洋生物呼吸器官,致使養殖魚蝦病大幅度增加。每年我國由于養殖病害造成的損失約100億元。 二是化學試劑污染嚴重。在近海養殖中,消毒劑、殺蟲劑、抗生素和疫苗等生物活性物質作為防病治病的唯一措施也得到廣泛使用,由于一直存在著嚴重的藥物濫用現象,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海洋漁業環境的惡化。三是硫化物污染嚴重。養殖環境中的硫化物是由于養殖區過量的有機質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在微生物作用下還原海水中的硫酸根離子產生的硫化物。養殖環境底質中硫化物可通過釋放、水體對流等方式進入水環境,從而影響養殖生物的生存。四是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調查研究表明現在許多淺海灘涂的開發是在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技術的研究下大規模啟動的,存在急功近利的盲目圍墾或資源掠奪式的開發現象。如大規模發展中國對蝦的養殖,嚴重破壞了大片灘涂的生態平衡。
二、海水增養殖區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是高密度、大量投餌式的養殖方式,嚴重導致了養殖生態系統失衡。不當的人為操作,導致大量養殖污染物(如殘餌)在養殖水域水體內不斷地增加或沉積至海底中,容易引起水體下部缺氧,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進而引發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并產生赤潮毒素,會造成大量的魚、蝦、蟹、貝類等窒息死亡。二是養殖活動所產生的大量富含營養物質的養殖廢水直接進入養殖水域,加劇了水環境的有機污染程度。調查發現,有機污染及富營養化程度的加重,直接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有關研究表明,赤潮發生頻率與沿海養殖產量有著密切關系。三是海水養殖中使用的治療藥物、消毒劑和防腐劑也已成為直接影響海洋環境的重要因子。目前水產養殖使用的化學消毒劑、抗菌素、激素、疫苗等種類繁多,使用缺乏規范。在海水網箱養殖中,許多化學藥物可以直接入海,如治療皮膚病和鰓病的外用藥;藥物也可以間接入海,主要是通過飼料溶失和排糞等途徑。
三、關于防控我國近海養殖水環境污染的技術方法
一要運用物理化學和生物修復的方法對養殖區水環境進行處理。物理和化學方法一般包括換水、使用增氧機等,為有益生物種類和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創造最佳條件。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利用大型海藻和經濟動物混養和套養的生態養殖模式,改善養殖區水環境質量。二要科學規劃,合理確定養殖容量。通過養殖容量的研究可將養殖密度控制在水體承載能力以內,使養殖污染物不至于超過水體自凈能力,如水交換所能提供的物質循環通量、水體中其他生物對多余營養鹽的吸收能力等。三要改進投餌技術,提高飼料質量。應大力開發和研制質量高,穩定性、誘食性、吸收性好,飼料系數低的全價配合飼料,推動海水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四要科學控制物種移植引進和藥物的濫用。在引種時必須考慮引進種與本地生物種群的相互關系,必須建立健全引種管理體制。同時,要正確看待轉基因生物,嚴格控制藥物濫用。五要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和完善區域性海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要盡快制定有關近海區域污染的專業法律法規,以及近海池塘養殖廢水排放標準、生物體內污染物評價標準等海洋環境標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