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2014年度業務職能目標
類別 |
序號 |
目標名稱 |
目標內容 |
工作 目標 |
1 |
深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
創建青島市大學生就業聯盟,以大學生就業聯盟為載體,整合高校、用人單位、培訓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資源,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培訓、崗位對接、人才合作培養等服務,滿足用人單位人才需求,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推動2014年青島籍非師范類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2%以上。 |
2 |
完成企業社保基金征繳工作 |
全年企業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總量達到260億元以上。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城鎮企業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分別擴面凈增5萬人以上,城鎮企業職工工傷、生育和失業保險擴面分別凈增2萬人以上。企業五項社會保險征繳率均達到96%以上。 | |
3 |
大力加強人才引進、培養、管理和服務工作 |
繼續實施“111引才工程”,引進、培養博士和正高職稱人才1000人,碩士、副高職稱和高技能人才10000人,本專科畢業生及專業技術人才10萬人。加大博士后工作力度,定期組織開展青島市博士后資助(補貼)申報、審核、發放等工作,推動我市博士后事業發展。加強專家工作站建設,新增50個專家工作站,不斷提升我市中小企業創新能力。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制定實施《青島市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實施方案》。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金藍領培育計劃”,年內培養高技能人才1.6萬人。依托職業培訓定點機構,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證書培訓1.5萬人。啟動運營中國海洋人才市場云中心,推進人才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 | |
4 |
做好外國專家和高層次留學回國人員工作 |
出臺引進外國專家項目管理辦法,提升引進國外技術、人才項目管理水平。創新舉辦2014中國藍色經濟國際人才洽談會(青島)。做好赴境外人才項目洽談和新建海外引才工作站工作。圍繞西海岸經濟新區、藍色硅谷、紅島經濟區、中德生態園等重點功能區、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需求,選派一批技術和管理類人才出國(境)培訓。辦好中國青島留學人員創業園和高層次人才創業中心。 | |
5 |
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與事業單位管理 |
認真做好2014年度面向社會公開考錄公務員工作。穩步實施聘任制公務員試點工作。以“爭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公務員隊伍作風建設。完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流程,逐步建立事業單位招聘考官庫。制定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調動辦法。做好事業單位轉企改革人員安置相關工作,深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示范點創建活動,在學校、醫院、科研院所等公益事業單位開展與行政職級脫鉤的職員制改革試點。 | |
6 |
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
完善勞動關系網絡系統,全面開展集體合同、特殊工時、未成年工網上備案,探索按行業推進勞動用工網上備案,推進勞動關系信息化建設。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出臺企業實行特殊工時制度管理規定。制定我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工業園區、社區(村)、街道(鎮)、城市(區)市創建標準,探索符合我市實際的和諧勞動關系“五級聯創”工作模式。研究完善“掌上監察”移動辦案信息系統,勞動保障監察案件按期結案率95%以上。深化仲裁、調解、預防三位一體工作格局,提高爭議處理質量,全市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按期結案率達98%以上。 | |
7 |
積極穩妥做好軍轉干部工作 |
落實中央、省、市部署,完善軍轉安置辦法,深入推進陽光安置,圓滿完成軍轉安置任務。建設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八一”創業基地。完善企業軍轉干部解困補助水平動態調整機制,做好企業軍轉干部解困穩定工作。 | |
奮斗目標 |
1 |
高質量推進城鄉就業創業工作 |
完善和落實鼓勵勞動者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統籌做好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就業工作,全市新增城鄉就業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健全創業服務體系,扶持創業載體建設,年內政策性扶持自主創業1萬人以上。設立10億元市級創業帶動就業扶持資金,主要用于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支持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創業平臺建設等,全面推進創業工作。建成市靈活務工綜合服務中心(農民工零工市場)2處。建成啟用青島市家庭服務業就業創業廣場和青島家庭服務網。深化青島創業大學發展模式,提升創業培訓能力。健全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體系,全面掌握城鄉勞動力資源狀況,統一納入就業信息網絡,建立全市勞動力資源動態管理機制,促進勞動者與企業用工需求、培訓機構與培訓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服務奠定基礎。 |
2 |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
整合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項制度,逐步建立統籌城鄉“三險合一”的醫療保險制度,形成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貼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340元。做好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調整工作,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10%以上。做好2014年度失業保險金標準調整工作。鞏固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做好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工作。完善和落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研究公務員參加工傷保險辦法。探索建立意外傷害醫療保險制度。完善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