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終把服務群眾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去年“三民”活動期間,我委共收到64條意見和建議,逐條進行了答復,群眾滿意率達100%。其中,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村改革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列入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列入市辦實事,其它全部作為重點工作,落實到具體任務中。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供給、保安全、保增收、保生態為主要任務,深入實施現代農業“十大重點工程”,扎實推進農村改革和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農業農村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勢頭。我市被評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現場會議、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會議在我市召開。
一、突出抓好農業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始終把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持續提升糧食產能,我市口糧自給率達200%,是唯一實現主要農產品自給有余的計劃單列市,蔬菜和水果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一是規劃建設農業功能區。編制了《青島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在全市規劃建設100萬畝糧油生產功能區、100萬畝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區、現代畜牧業發展區、藍色漁業發展區和1000個農業標準園、示范園。二是扎實開展糧油高產創建。建成100萬畝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片,實施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推廣小麥寬幅精播和玉米一增四改等新技術。今年,我市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總量穩定保持在320萬噸以上,其中小麥實現了單產和總產“雙突破”,最高畝產達到786.6公斤,首次突破畝產750公斤大關;總產量達到173萬噸,增長9.1%。三是加快發展優質特色農業。設施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60余萬畝,果品種植面積發展到110萬畝,蘋果、梨、桃和葡萄等四大傳統水果產業在全省、全國占有重要位置。藍莓種植面積發展到8.8萬畝,我市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產業化程度最高的藍莓生產基地。預計蔬菜、果茶總產量分別達到830萬噸和105萬噸。累計發展國家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示范村(鎮)24個、省級25個、市級560個。
二、突出抓好農產品質量監管,確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始終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牢牢抓在手上。實行最嚴格的產地準出制度,確保讓全市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今年前三季度,農業部和省農業廳抽檢我市農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9%以上,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我市被評為“山東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一是提升監管能力。圍繞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堅持產出來、管出來、檢出來、打出來、創出來“五位一體”,健全監管機制,推進村級(合作社)農產品質量檢測室建設,所有涉農鎮(街道)全部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和快速檢測室,并實現全市聯網和檢測數據實時上傳。新創建10個農產品質量監管示范鎮,示范鎮總數達到20個。二是加強農藥監管。像管處方藥一樣管高毒農藥,全面落實高毒農藥備案告知、定點經營和實名制購買制度。建立了農藥監管信息平臺,對2246家農藥經營店進行了規范并納入農藥監管信息平臺,實現了“誰在賣藥、賣的什么藥、藥賣給了誰、誰在用藥”全程可追溯。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制假售劣違法行為,截至11月18日查處涉農違法案件550起。三是狠抓檢測和追溯。率先在全國實施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清單管理,率先將市級承擔的所有定量定性檢測改為監督抽查,檢測結果用于農業執法,完成了20萬批次快速檢測任務,檢測總量和范圍居全省第一、全國領先。借鑒發達國家做法,實施農產品質量追溯監管,將353家“三品一標”基地和園區、合作社等,共2100多個產品納入追溯系統監管,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四是發展品牌農業。以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出臺了《關于加快品牌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今年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186個,“三品一標”產品總數達到805個,其中地理標志農產品46個,居副省級城市首位。以敢于亮丑揭短的勇氣,狠抓農產品品牌監管,保證品牌農產品質量和市場信譽。
三、突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堅持走產業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35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88%,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7%,高出全國11個百分點。一是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加快發展園區農業、加工農業、出口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今年新建現代農業園區102個,全市累計建成農業園區700余個,吸引5萬余農民進園區就業,帶動8萬余農民發展高效農業,帶動發展設施農業70余萬畝;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700多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80家,農產品年出口額達50億美元,多年排名全國城市第一。發展農業節會60余個,年接待游客400余萬人次,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發展互聯網農業。運用互聯網思維發展現代農業,率先在全國出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截至11月18日新建村級益農信息社216處,培訓農村信息員3000人,引進了淘寶、京東等大型電商企業落戶我市,全市已發展農產品電商500余家,年交易額達51億元。三是發展現代種業。引進荷蘭瑞克斯旺、瑞士先正達等種業企業落戶我市,全市種業企業發展到38家,有2家種業企業入圍全國蔬菜種業15強,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藍莓種苗占全國市場份額的50%。四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編制實施了耕地質量提升規劃,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要求,發展節水農業,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82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1%。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600萬畝,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達到350萬畝,綠色防控面積達到150萬畝,農藥和化肥施用總量保持“零增長”。示范推廣生物可降解農膜1200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同時,扎實開展農村精準扶貧,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了《關于推進農村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將貧困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600元,完成了2萬人精準脫貧任務,讓農村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301元,同比增長9.4%,繼續保持高于全市GDP和財政收入增速、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態勢。
四、突出抓好農村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把改革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改革思路,狠抓政策落實,在去年實現“四權”抵押貸款、“三權”分置改革重要突破基礎上,今年又實現了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新突破。一是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了《關于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確股不確地”工作的指導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堅持為農民確實權、頒鐵證。截至11月18日全市已開展確權登記頒證村莊5083個,其中4909個村完成確權登記頒證,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二是超額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以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名義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及配套文件,將村莊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自然資產全部納入改革范圍。充分發揮黃島區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共有713個村莊啟動產權制度改革,709個村完成清產核資,650個村完成成員資格界定和股權量化,已有235個村成立了村級經濟組織。三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連續兩年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列入市辦實事,今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和農藥經營人員2.7萬人,累計培訓8.5萬余人,黃島區、即墨市和萊西市被評為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縣。出臺了《關于引導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意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8100多家,百畝以上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發展到6000多家, 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170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60%以上。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1.3億元,累計達到2.7億元;農村產權交易額累計達到2.54億元。
五、突出抓好生態文明鄉村建設,提高農村宜居水平。以改善農民群眾的居住環境為根本,扎實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農村環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全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現場會在我市召開,省領導對我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給予肯定。穩步推動城中村、鎮駐地村、園區村等集聚改造,截至11月13日新開工社區91個,全市累計開工社區395個,建成回遷212個,11.3萬戶、31.7萬農民搬進了新居。開工建設社區服務中心154個,掛牌運行社區服務中心1055個,農村社區化覆蓋率達到98%以上。對大沽河沿岸252個村莊進行了環境整治提升,全市累計有4個區市、43個鎮(街道)、88個村(社區)被評為省級生態文明先進縣(鎮)和示范村,市級生態文明特色村達到358個。在全省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群眾滿意度調查中,我市以9.72分的成績排全省第2名。
雖然我市“三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建設宜居幸福現代化國際城市相比,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相比,與廣大農民群眾的期盼相比,還有差距和不足。一是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自然災害頻發多發,保持農業增產增效面臨較大壓力。二是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水平總體不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面臨較大壓力。三是農業生產主體多、監管環節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較大壓力。四是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主要農產品價格下跌,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面臨較大壓力。
2016年,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一條主線、實現兩個目標、推進十項工作,即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為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設農業重點功能區。重點在平度市和萊西市南部建設100萬畝糧油生產功能區、沿大沽河規劃建設100萬畝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區,提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開展農業重點功能區保護立法調研,運用法治思維保護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健全農業重點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機制,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繼續按照“五位一體”要求,把農產品質量監管列入對各區市的科學發展考核,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在全域禁止銷售和使用高毒農藥。擴大農產品追溯監管范圍,完成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20萬批次,落實最嚴格的產地準出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在98.5%以上。三是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出口保持在50億美元以上。以大沽河和嶗山、大澤山、大小珠山等區域為重點,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培育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四是實施農業創新驅動。加大新《種子法》宣傳貫徹力度,建設20萬畝良種繁育基地。繼續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高端農業項目,帶動農業創新發展,提高農業科技支撐水平。五是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計劃。加快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和創業各領域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示范工程,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建設300個村級益農信息服務站。六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控制化肥和農藥施用總量,重點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620萬畝,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達到360萬畝,綠色防控面積達到160萬畝。推廣生物可降解農膜5000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以上。七是扎實推進農村精準扶貧。出臺《關于率先高標準完成農村精準脫貧任務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認真落實扶貧開發政策,協調推進經濟薄弱鎮、貧困村和貧困戶精準扶貧,完成2萬人脫貧任務。八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出臺《關于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的意見》,深化農村土地 “三權分置”改革,創新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式,健全土地經營權登記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動1000個村莊啟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財政支農機制,指導各區市開展農民合作社信用互助試點。九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完成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2萬人。培育壯大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62%。十是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實施《青島市新型農村社區和新農村發展規劃(2015-2030)》,制定《青島市生態文明鄉村(田園美麗鄉村)建設指導標準》,穩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加快已開工社區基礎設施配套和竣工回遷,新開工一批集聚類社區,提升200個社區服務中心。推進以特色鎮村、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治理為重點的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創建1個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示范縣、10個示范鎮、100個示范村。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