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市文廣新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文化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創新引領發展,以項目帶動突破,全面實施“三一四一”文化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探索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不斷繁榮文藝創作,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進一步拓寬對外文化交流渠道,圓滿完了成全年各項工作任務。
一、全力辦好“東亞文化之都”系列活動,構筑全新的城市文化高度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進行文化合作交流的國家戰略項目。11月1日,李克強總理在參加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簽署了《關于東北亞和平與合作的聯合宣言》,充分肯定了作為三國文化交流與合作平臺的“東亞文化之都”項目。當選2015年東亞文化之都,為青島迎來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機遇。活動年期間,積極搭建城市外交平臺,吸引整合國際文化資源,共組織各類文化交流活動150余項,有效提升了青島的國際地位和文化影響力。
(一)高水平辦好文化部指定的重點活動。成功舉辦了活動年開幕儀式及文藝演出系列活動,聘請國家級導演,整合全國、全省藝術資源,專門創作了活動年主題曲《愛的地址》,呈現出一臺融合中華文化和東亞文化的精彩演出,展現了國家水平的藝術效果,震撼了日韓來賓,獲得文化部領導的高度肯定。舉辦了“文相輝映共謀發展”東亞文化之都城市主題論壇,6個城市150多名代表共同探討了東亞文化之都未來建設和發展的方向。定于12月份舉辦的第七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將發布“青島行動計劃”,確定今后三年中日韓文化交流的總體計劃和重點項目。期間,中日韓藝術教育論壇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公共教育展開三國學術對話。
(二)創新開展城市特色文化交流活動。成功舉辦了“青島文化周”青島站、清州站、新潟站系列活動,具有青島韻味的雜技、核雕、剪紙、繪畫等藝術形式的展示,在日韓城市不斷形成青島文化新熱點。以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為切入點,舉辦“不朽的城雕”系列活動,開啟與歐洲文化之都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舉辦歐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代表作品攝影圖片展,邀請國際國內頂級藝術家參與青島城市公共藝術創作,為青島留下不朽的城市文化記憶和標志。中日韓三城市市民“五王”才藝大賽、韓國“筷子大賽”等特色活動,讓各國選手和觀眾深刻感受到文化交融的魅力。此外,我們還舉辦了“共同的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相約青島”中日韓亞洲樂團民族音樂會、中日韓三國水彩畫邀請展、中日韓大學生動漫創意大賽、中日韓青年文化使者交流等活動,邀請日韓文化走進青島,加深市民對日韓文化的了解。
(三)全面開啟城市文化宣傳新模式。在首都國際機場首次“叩響”“文化國門”,展出了64幅青島城市形象宣傳畫,以“講故事”的方式對青島文化和東亞文化之都活動進行全面展示,6月至9月展示期間,600多萬國際旅客參觀了青島城市主題圖展,實現了青島文化推介模式的大轉變。此外,三城市媒體互動互訪活動,為城市文化宣傳搭建了全新平臺。
期間,我們還舉辦了2015青島音樂節、青島國際音樂大師班、第十一屆全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百年華彩——中國水彩藝術研究展”等眾多文化活動,讓東亞文之都青島活動年內涵更加豐富,讓市民有更多機會參與并感受東亞文化的多彩。
二、全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選擇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任務。面對群眾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立足實際,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活動內容和方式,才能讓讓公共文化服務接地氣、連民心。
(一)大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2015年確定的“千萬平米”社會事業公共設施文化項目支撐項目投資為5.5億元,計劃竣工面積11.4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施工面積9.5萬平方米,完成投資4億元。完成了市少兒圖書館新建工程。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市博物館擴建工程已進入概念方案征集階段,將包括公共藝術館、電影博物館以及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三大部分,目前正在委托國際一流設計師進行設計。建成后,將與青島市博物館、青島大劇院、青島國際會展中心共同構成功能齊備的大型城市文化綜合體,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務。
(二)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63處文化場館實現免費開放,提供書刊借閱409萬冊次,舉辦各類展覽400多個,服務市民超過750萬人次。市圖書館移動閱讀平臺手機用戶超過1萬人,訪問量66萬人次;新建市南、市北、嶗山4處24小時自助圖書館,自助服務讀者23萬人次,借還圖書22萬冊次。市博物館推出公益文化“微商”平臺,將傳統的博物館流動展覽、講座和館藏打包“搬到”線上供市民選擇,實現了線上下單,線下服務,送服務上門。
(三)不斷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根據青島氣候特點和市民生活習慣,推出“走進經典”--“微演藝”“六進”(進商場、機場、火車站、汽車站、書店、市場)公益演出活動,組織優秀藝術人才到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以“不期而遇”的形式,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與經典文化藝術“美麗邂逅”,至今已舉辦60余次,贏得了群眾的廣泛喜愛。此外,我們以元旦、春節等民俗節日和法定節假日為重點,組織開展“歡樂青島廣場周周演”等群眾文化活動4700多項,受益群眾240多萬人次。完成500個農家書屋數字化設備升級工作,為全市5774個農家書屋補充出版物44.3005萬冊。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64855場,“優秀影片進校園”放映591場。青島交響樂團2015音樂季安排各類交響音樂會和惠民演出59場。
(四)進一步加強文藝精品創作扶持獎勵。組織開展了2015年度文藝精品扶持項目征集評審工作,對茂腔《秧歌鄉的故事》等26個文藝創作和文化活動項目進行經費扶持,為市民奉獻更多具有鮮明城市特色的文藝精品。交響樂團的交響樂《琴島序曲》、城陽區文化館的合唱《夢想搖籃》獲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立項。以青島一戰歷史為背景,與中新社合作拍攝的4集電視紀錄片《1914,青島永不能忘》,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成為青島歷史上第一部列入國家重大理論文獻題材的紀錄片,獲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選取與青島關系密切的“一帶一路”重要歷史人物法顯為切入點,與央視合作拍攝紀錄片《海路》,預計將于春節前在央視播出,充分展現青島實施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戰略。
(五)創新推出市民“五王”才藝大賽升級版。首屆“五王”大賽報名人數4萬多人,參賽節目4300多個,讓隱藏于市井巷陌的民間才藝高手們在舞臺上激情綻放。正在舉行的第二屆“五王”大賽增設全國邀請賽及東亞文化之都“五王”大賽兩大環節,邀請全國八個省市及日韓選手來青展示才藝,讓“草根英雄舞臺”的影響力輻射至東亞,打造成為在全國叫得響、立得住,覆蓋全產業鏈的文化活動品牌,讓市民文化展示舞臺更加廣闊。目前,青島市的大賽報名人數已超過5萬人,節目數量5000多個。
(六)積極開創全民閱讀活動新模式。抓住名人示范效應和“100天養成穩定習慣”的規律,對全民閱讀工作進行創新,開展了“領讀一百天,改變人生路”閱讀活動,李群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撰寫了卷首語。邀請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等20位在不同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或代表性的人士擔任“領讀人”,由領讀人通過報紙、網站、廣播等傳統媒體以及其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向市民和粉絲推薦圖書,交流閱讀心得。從領讀人100天的閱讀活動中,挖掘他們成功背后的故事。讓參與的市民以每天跟讀的形式,共享閱讀的快樂,在共同閱讀中總結分享個人的改變歷程。讓更多市民浸潤書香,愛上閱讀,進而激發城市發展的創新力。一年來,全市共舉辦“中小學讀書節”“農民讀書節”“書香企業評選”、閱讀分享會、專家講座、圖書漂流、送書進農村、進校園、進企業、進軍營、進家庭等各種形式的全民閱讀活動近千場,參與群眾超過百萬人次;通過微信等軟件發布全民閱讀活動20余次,通過移動終端參與的群眾超百萬人次。
三、全力打造文化產業核心優勢,逐步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增極和動力源
在當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396.3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4.9%,拉動GDP增長1.2個百分點,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凸顯。
(一)大力推動文化創新創業。文化領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戰場”之一。為打造文化“雙創”的助推器,聯合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等國家級協會發起首個以文化創客為對象的“創客王中王”中國國際文化創客大賽,評選文化創客之王,打造連接文化創客、項目、資本三位一體的常態化綜合平臺。大賽把能否實現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作為評選的重要指標,為獲獎項目提供辦公場所、貼息貸款、產品推介等方面的扶持和各項優惠政策,讓文化創客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創業的便捷。通過常態化運作,匯聚全球優質文化創意資源,把青島打造成為“國際文化創意港”和文化創客聚集地。目前,已吸引國內外600余家高校、企業和創客園區參與大賽。
(二)做大做強影視產業。確立影視產業為青島文化產業的核心產業,形成推動青島經濟發展的新增極和動力源。制定了青島市影視產業發展基金管理使用暫行辦法。啟動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電影之都”申創工作,力爭成為國內首個電影之都。啟動了電影博物館的籌建工作,積極籌辦青島全球電影嘉年華、申辦亞太電影大獎、承辦國際戲劇“學院獎”,吸引世界大學生電影節和國際傳播大獎落戶,努力將青島建成世界影視高地。
(三)加強文化產業管理服務。“千萬平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工程累計竣工646.96萬平米,建成投入運營面積52.64萬平米。8個項目入選文化部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和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庫。組建了青島市文化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啟動了文化創意產業貸款貼息工作,預計撬動貸款9.7億元。指導成立青島市版權產業促進協會。青島城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首家在國內主板上市的城市出版傳媒企業。青島出版集團榮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金獎。新增1家國家綠色印刷企業,全市獲得綠色印刷認證企業達15家。
(四)積極推進文化經貿交流。會同市商務局制定了《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實施意見》。積極推動青島保稅港區創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組織參加深圳文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等展會。成功舉辦第50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2015 第七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創新設計文化展、2015青島包裝印刷技術展覽會和“書香青島”優秀圖書惠民展,總成交額突破7億元。
四、全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更好傳承城市歷史文脈
文化遺產鐫刻著城市記憶,延續著城市文脈,彰顯著城市特色。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吸納、傳承和創新,決定了一座城市文化特質的涵養塑成。
(一)加強重點文物保護。編制完成三里河、即墨故城等大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為重點文物保護提出了明確方向。19項文物保護項目獲國家文物局專項資金支持,受支持項目數為歷年最多。醫藥商店舊址、觀象臺舊址以及八大關近現代建筑五處文保單位修繕一新。完成齊長城搶救修繕第一階段工程。17處文物列入第五批省保名單,我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增至72處。14處傳統文化村落、傳統民居和博物館被納入首批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名單。
(二)開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考古研究工作。目前已經探明膠州板橋鎮遺址、黃島瑯琊臺遺址等相關文保單位10余處,瑯琊港、密州港、金口港等港口7處,即墨雄崖所、鳳凰村等近10處傳統村落。編輯出版了《青島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研究資料,為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提升博物館城建設水平。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實現開工建設。新設立崇漢軒漢畫像藝術博物館等8處博物館,全市依法注冊登記博物館數量達49家,繼續位居全省首位。開展“5?18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吸引觀眾5萬人次。對36處名人故居實施掛牌保護,城市文化名人資源得到更多關注和保護。
(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成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項目的評選工作,全市市級非遺名錄代表性項目達到97個。評選公布了青島市2014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亮點工作和模范傳承人,鴛鴦螳螂拳傳承人孫日成被評為山東省2014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范傳承人。
五、全力提升文化行政效能,不斷優化文化發展生態
(一)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全年辦結行政審批服務事項470件,實現行政審批事項辦結率、群眾非常滿意率兩個100%。2341家文化市場經營單位參加年審換證,通過2084家。錄入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文化經營單位信息2275家,非文化經營單位2487家,使用平臺數據庫辦理行政審批業務2311項,位列全省第一,走在全國前列。
(二)加強廣播電視、新聞出版行業監管。圓滿完成了元旦、春節、省及全國兩會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等各個重要保障期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工作。完成全市45家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業績審核、73家賓館酒店及企事業單位接收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和7家廣播電視站的年檢工作。完成16家全國號報紙、48家期刊、40家記者站、80余家內部資料的年度核驗工作。完成對797家發行單位的年度核驗工作。對中央駐我市新聞單位進行了清理整頓和重新登記。
(三)高度重視市民訴求。認真做好“兩線一網”等市民建議意見的辦理工作。2015年受理市民訴求事項187件,全部辦結。對2014年“三民活動”中收到市的126條市民意見,全部按期辦復。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盡管我們一直在努力,但距離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差距。如:文化創新發展的步伐有待加快,公共文化服務與市民需求的對接還不夠,文藝創作缺乏“高峰”的問題依然存在,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還不夠高,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仍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研究并逐步解決。對此,我們只有倍加努力,勇創新、敢擔當、善作為、破難題,才能推動全市文化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2016年,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規劃引領、政策驅動、跨界融合”三項機制,打造世界級影視文化高地,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公共文化服務、文藝精品生產、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四大跨越,構筑文化人才自由港,為建設宜居、幸福的國際化城市作出應有的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